第12部分 (第1/4页)

一知道梁翰林在杭州,各方的请帖和请求,向他住在旅馆的秘书,如雪片儿般飞来。有好多人是敬求他赏赐墨宝,秘书陈立给他抱来一大卷的上好宣纸。这些请求,他自然不能拒绝。像别的文人学者一样,他随身也带着上好的墨,自己的印章,专为画画盖印之用,纸和笔则可以就地取材了。他随身也带了些特别喜爱的宋人词集,那倒是随时可以买得到的。不然的话,他从头脑里把临时想到评论诗词的妙文隽语,写成即景口号等文句,也更为人所喜爱。他告诉秘书对别的会见和邀请要一律谦辞。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本地诗人作家所组成的西泠印社的邀请,当然不能谢绝。

第二天,牡丹接到云云给她送来的一封短简,是翰林希望当天下午和她相见,有诸多事情商谈。原因是翰林要到凤凰山母亲的坟茔去扫墓,是在城南,在钱塘江边,若由牡丹的家出发,步行也不过半小时。因此翰林预备扫墓归途中去看牡丹,他们可以在西湖的西泠印社吃茶点,正好居高临下,俯瞰西湖景色。

牡丹对她妹妹说:“你也去吧。”

素馨说:“不要。人家也没请我。你去了要问他什么时候儿起身进京,咱们应当带什么衣裳。现在,你要穿什么去?”

牡丹说:“当然是普通衣裳了。我那件黑马裤!”

“难看死了!”

“他不在乎。总而言之,我不能穿丝绸衣裳。”

“我的意思是,你总要穿件正式的衣裳,不要太随便。他不会生气吧?……我意思指的是不穿孝。”

“不会,我了解他。”

牡丹若是打算穿得随便,那谁还能比得过她!那天天气真美,干爽而不冷。她穿的是浅蓝色的旧上衣,黑马裤,已经有点儿穿坏。牡丹跟翰林一起出去,能这么不修边幅,满不在乎,素馨真佩服她。牡丹的这种勇气,素馨没有。牡丹遇到什么事都能轻易解决。

他们的马车走近了白堤上西泠印社,在清爽的秋日,堤上两行垂柳,正在逐渐枯黄。右边是大名鼎鼎的楼外楼饭馆;左边是清代文人俞曲园的故居。西泠印社建筑在陡峭的山坡上,山坡上种有许多樱桃、苹果、梨等果木树。有一长串石头台阶通到顶端,立在上面可以俯瞰下面的饭馆子。西泠印社里好多屋里都陈列着艺术精品。墙上挂着当代名书家的条幅。

孟嘉仔细鉴赏有五尺长的一副对联,是本地诗人安德年写的两句五言诗,字体遒健狂放,使他颇为吃惊。其实,严格说,不能算做对联:

〖钱塘抱天竺

凤凰跨钱塘〗

这上下联是诗人凭灵感无意中的神来之笔。这十个字就是描写他们眼前杭州城的地势,文句中没有一个形容词,只有钱塘江一个江名,凤凰山和天竺山两个山名。这两行的力量是集中在两个生动的动词上,就是“抱”字和“跨”字。

孟嘉以极欣赏的口气说:“我真不相信我会改得再好。昨天晚上他们在这儿请我吃饭时,安德年也在。此人颇可敬重。”

“此人样子如何?”

()免费TXT小说下载

“是个颇有才华的年轻诗人,算是个人物,活泼愉快,潇洒不俗。我很喜爱他。为人完全出之以本色,不装模做样的。”

他俩到外面凉台上去喝茶。往远处望,正是宽阔的钱塘江,浩浩荡荡流入海湾,在晚秋的下午,真像一条玉带。在右边,一簇一簇的云,自天竺山袅袅而起,在远处的天空,呈紫红色,附近的凤凰山上,正如那副对联里所说,正跨在钱塘江上。在他们下面,浅蓝的西湖似乎在下面酣眠,把多彩多姿的岸上的亭台树木全映入水中。他们后面是里西湖和保俶塔。保俶塔已经有接近一千年的历史,根据本地民间传说,白蛇的灵魂就镇压在保俶塔的石拱之下。西湖的中心,是“三潭印月”,犹如一个仙岛。离他俩最近的下面,一带垂柳掩映,正是“柳浪闻莺”。现在他们看得见“三潭印月”,那个小岛好像一个寺院,正前面有三个高低相续的池塘,在夜晚,游客可以在这三个池塘中同时看见三个月亮。

牡丹以懒散的样子坐在直硬的木头椅子上,两条腿穿着半磨损的马裤,不太新的鞋,直直的伸着。孟嘉已经告诉茶房把茶壶放在桌子上,自斟自饮。这话的意思,茶房自然领会了。

牡丹和这个男人在一块儿,惊异之感、爱慕之意,交集于心头,于是芳心跳动,自然加速孟嘉结实的两颊,在阳光中显出粗深的皱纹——这个男人是个学者,又不是个学者。就外表看来,他会被误认为惯走江湖的生意人。他态度从容轻松,不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