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1/4页)

管世敦:“行!”

石老师傅:“首先的准备工作是我们负责采石。你们负责挖临时河道,所谓临时河道只是一个宽一点的流水沟而已。我用石灰划出开挖线路。”

管世敦:“按老师傅说的办。老师傅什么时候动工?”

石老师傅:“我们今天下午就赶回去,明天拿了工具就来。后天即可开工。原有木桥暂时保留,到砌桥墩时才拆,以让百姓往来。”

管世敦:“我先付二十两订金,完工时再结清,可以不?”

石老师傅:“可以!双方信义之交,就不写契约了。”

管世敦:“行!当即给了二十两银票。”

翌日中午,石师傅师徒四人被接到了管家西院安排了住处和放工具的地方,管世敦叫一个长年在午饭后带一个小石师傅去看采石的地方,午饭后,管世敦安排长工管事跟随石老师傅去放临时河道的路线,并将带些人挖出临时河道,所取之土用麻袋装起缝好,以便堵上下河道。这位管事带着二十名长工,按石老师傅的要求开挖,并用麻袋装土,由二个女长工缝合麻袋。山上的石老师傅带着三名小石师傅按砌桥墩的要求开石、制石,长工管事安排人抬到工地,七天后,临时河道挖成,在石老师傅指导下,打开最后一层土,部分河水流了进来,水位降低,长工们下水垒装泥麻袋截流。大半天,截流成功。然后转入桥下游截流。天快黑时,下游截流成功。第二天,四位长工开始用桶舀里面的水,舀了一天,才将水舀干。翌日开始拆木桥,拆完后,清除桥下淤泥又花了二天。又按石老师傅指定的位置开挖桥两头和中间二个桥墩的四个基坑,挖下去三尺便到地下岩石面,老师傅将三个儿子调回来和他一道用钻子将斜的岩面打平,然后就开始了砌桥墩的事。三个儿子老二、老三各砌两个桥头的桥墩,他与大儿子砌中间的二个桥墩,桥墩横长一丈五尺,宽三尺,三天后便砌好了。最后是放桥板,九根长一丈、宽四尺,厚二尺的石桥板,放在桥的两头,由三根长铁管綑成的三脚架上吊着铁滑轮,粗麻绳拴好外端,拉动滑轮链子,慢慢的将桥板外端抬起,慢慢向外送,到达桥墩中央便慢慢放下,再用铁撬棍进行校正到应到的位置,就这样,上午吊装三根桥板,下午吊装另一头三根桥板,一直到擦黑。第二天放中间三块桥板,到半下午时才放好。就这样,一座宽一丈、长三丈的石桥便稳稳当当的架在管家河沟上了。时间用了二十五天,又用了三天时间砌好两边的护栏和前后两头各长一丈的上桥石路面,又花了两天时间折去上下游堵水的麻袋,回放在开挖的临时过水的水沟中,修桥之事全部结束,果然耗时一月。

管世敦邀集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河三镇头面人物和四乡父老,在桥头开了个盛大的踩桥大会,会上鼓乐齐鸣,他带着大家从南头走到北头,完成了踩桥仪式,大家一致提议,此桥命名为“管家桥”。大家要他写篇简短文章记叙此事。现将他撰写的《管家桥记》录于后:惟大清康熙七年夏,连绵阴雨。致使管家河上年久失修之木桥濒于垮塌,黎庶旅之心惊、车马过之胆颤。六月下旬。终致桥板断裂,险象环生,余延请大匠师石某父子,开山裂石,立桥墩于河中,覆桥板于墩上。石桥落成,坦途是现,乡里为之欢悦,百姓履之复安。皆称此桥为管家桥也!属余作文以记之,余欣然命笔成文,并刻石成碑,以记是邑之盛事也。

邑人管世敦

此桥落成,即方便了自己的行走运输,也方便了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河三镇的交通,故此桥被大家喊成管家桥至今。逐渐管家桥变成了地名,成了管家所在的代名词。

还在开春时节,管世衡夫妇过完年回来时就带来管世敦岳父的口信。说他七月初九满七十,要办七十大寿的寿酒,一定要管世敦、陈金定带外孙回来参加寿宴。管世敦当即与陈金定商定,再忙也要回去看看。受邀请的还有亲家管上学夫妇,管上学夫妇也决定接受邀请,一道回去。

六月初的一天。湖广会馆一位荆州江陵籍同乡给管世厚带了封家信来,写的是管宇栋亲收。管上学知道是带给管世厚的,于是派人送到青木关管家院。正好管世厚从合州回来拿东西,收到信后一看,信上说他的亲爷爷满九十,时间是七月十六,而且必须是全家一道回去。江陵管家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姓,管世厚的祖父治家甚严,动辄打人,一家人都怕他,管世厚的父亲受其影响,也动辄打人,刘芳入嫁到管家后借口宇栋在外治渔,为照顾他,搬到他治渔的地方才离开了老屋。两个娃儿不仅经常挨爷爷的打,有时还挨太爷爷的打,一听说要他们回去祝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