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 (第1/4页)

柳文彬:“回老板的问话,太湖边上。当然以鱼类菜品为主,约五十个。”

刘芳:“很好。办餐馆就要有特色,才有生意。生意情况怎么样?”

**:“生意好,我们虽在这个镇上,我们的顾客却主要是吴江城里的人,甚至还有不少苏州来的。”

刘芳:“很好!现在我问完了,你们去干你们的事。”

管事们走后,刘芳说:“侍卫长,你们送蒋大人回去,并给我买一套卧具,你们也买一套,今天我们就住这里了。蒋大人,吴老板的儿子靠他是管不好的,怕只有你才能使他改邪归正,浪子回头,你要邦吴老板一把。”

蒋子龙:“刘大人,听你的,我来教训这不肖之子。”

刘芳连买两处自有目的,西洞庭山一二三四进为鱼食库房,渔工住处,而这酒楼将是太湖鱼的批量售卖处。

刘芳回到黄浦江边的住处,谈到他接受吴江知县的建议,与其小打小闹的开发淀山湖不如去大干一场,开发太湖的养鱼业,恢复江南鱼米之乡的历史地位。

管世敦:“现在上海开发对我们来说已经接近完成,你我没有更重要的事了,不如留芙蓉在这负责全面,并开发淀山湖,我们去开发太湖。”

刘芳:“开发太湖渔业很简单,首先把太湖的管理权弄到手,再把我们重庆二代、三代渔工子孙弄几十人,再招长年子孙几百人就组成了养鱼班子,鱼苗春天时岳阳江面上有的是,要多少捞多少,再将太湖周围府州县的米糠、麦麸包了,饲料就有了。”

管世敦:“现在已是深秋,我们马上去找张大人,购买太湖的养鱼权。”

刘芳:“对,只购买养鱼权,我们只养鱼,暂不经营其他。我先把淀山湖开发的事给芙蓉安排好,并画上草图,剩下的让他请魏邦主修建便是,道路亦由军队负责,这些他都熟。”

刘芳带芙蓉去淀山湖就开发之事作了安排,便准备与世敦去江宁会见张总督。

两人乘坐船到了江宁两江总督府,张大人一见他两人同来,定有大好事临头,连忙下公案迎接。

刘芳故意问道:“张大人江南可是鱼米之乡,产米我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苏乃苏州,湖乃湖州,但鱼产自何处?我孤陋寡闻,请张大人赐教。”

张大人:“上将军学富五车,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通,我敢孔圣人面前说子曰。但具体而论,应指太湖。因为苏州湖州都在太湖边上。”

刘芳:“请问张大人目前太湖日产鱼多少万斤?”

张大人:“令人汗颜,我不太清楚。鲁师爷知道不?”

鲁师爷:“据前明《江苏省志》载,当时太湖专门有人饲养。月产达八万斤,现在没人养,除了渔民打点野鱼已不产什么鱼了,大人可我是实话实说。”

张大人:“我过去看到餐桌上有鱼,并且还有武昌鱼,就没有过问太湖出不出鱼,原来问题这么严重,是我失职,原来两位大人发现了这个问题。我该受处罚,请两位大人秉公执法。”

刘芳:“张大人误会了,作为老朋友,再怎么我们也要拉一把才是,直说吧,我们要想得到太湖的养鱼权,把鱼养起来,让太湖产出大量的鱼来,成真正成为鱼米之乡。”

张大人:“原来是这样。鲁师爷,你知不知道太湖有多大?”

鲁师爷:“大约七十万亩。”

张大人:“养鱼不仅要用水,而且岸边也要用,连同岸边三里以内。包括整个太湖,都归你使用,给十万两两位大人就有使用权了。”

刘芳当即拿出十万五千两银票递给张大人。由于师爷在旁,张大人写了收条。并用公文纸写了准予使用太湖,及太湖周围三里之地。

刘芳:“原在太湖打渔为生的。我们愿招收为渔工,择优录用,条件优厚,我在洞庭湖就是这样做的。张大人,承包太湖是吴江知县蒋子龙给我建议的,此人很有头脑,积极促成此事,特在西洞庭山为我留了坐五进大院子作养鱼之用,是个可以重用的人才。”

从总督衙门出来,管世敦准备西回重庆,刘芳说:“世敦,你回去带渔工的同时,也带一套川菜班子来,我准备将胥口的餐馆加上美味的川菜,我请木工邦将前面空出加建一栋楼,使之呈回字形,以扩大业务。”

新招渔工就在胥口的峨眉酒家进行,先请了几位老渔民作主问人员,结果录用了有真本事的渔工五十四人。在这几位老渔民的指导下进行清湖,并请来石工邦开山取石,将储鱼池扩大到二百亩的二个,一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