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4页)

间。

刘峙给黄百韬下达的命令来源于蒋介石。

蒋介石发布这一命令来源于他对战场态势的错误判断。

当获悉解放军已开始向徐州大规模调动时;蒋介石始终认为;粟裕首选的攻击目标不是新安镇的黄百韬;而是位于新安镇以东海州、连云港方向的第九绥靖区部队。根据这一判断;十一月四日;蒋介石命令黄百韬兵团的第一〇〇军星夜开赴海州加强防御。但是;仅仅过了一天;第一〇〇军刚走到半路;蒋介石突然改变了主意;不但命令第一〇〇军掉头回来;还让驻守海州的第四十四军向徐州收缩;同时命令黄百韬在运河以东、陇海路以北掩护第四十四军撤退。蒋介石朝令夕改的严重性在于:黄百韬遭遇攻击的态势已经基本明朗;在这种情况下;竟然不惜让整整一个兵团痛失最后撤退的时机而等待一个军;并由此导致了黄百韬因撤退不及而陷入包围。蒋介石不知道;正是由于黄百韬兵团的被歼;致使国民党方面策划的“徐蚌会战”开始瓦解。更令人不解的是;如果蒋介石不希望海州的第九绥靖区部队因孤悬一隅而被吃掉;紧邻连云港的第四十四军完全可以从海路撤退;何必在这个时间等同于生命的危急时刻;非让第四十四军走陆路;而且还是沿着危机四伏的两军对垒线横向移动?

解放战争(Ⅱ)字数:3213 字号:大 中 小 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刻;看似荒诞的事情就这样真切地发生了。

蒋介石的命令;不但给华东野战军送来了两天的时间;还把原来不在粟裕歼敌计划内的一个军也送了进来。

六日;是黄百韬极度焦躁的一天。他召集了第七兵团作战会议;各军军长、兵团司令部正、副参谋长以及各处处长;还有负责补给的兵的分监等悉数参加。会议决定了第四十四军到达新安镇后的撤退部署。

兵团部通过运河后位于碾庄圩。

各部队七日凌晨五时开始撤退行动。

会议刚开完;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和总统府少将参军李以劻乘火车自海州到达了新安镇。黄百韬立即向他们说明;现在情况紧急;第七兵团的位置十分不利;一旦遭遇攻击在新安镇孤立无援;而侧敌西撤到不了徐州就会被歼;如果第四十四军还不到达;将“陷全局于不利”。

此时;第四十四军已经离开海州向新安镇移动。之前;听说第一〇〇军前来增援;李延年很是兴奋。但是;到了五日的晚上;海州一个长期为刘峙搞贩盐生意的老板找到李延年;劈头就说:“老总(刘峙)来电要我随司令官一道回徐州。”李延年有些奇怪:“我回徐州干什么?”盐店老板说:“不要海州了!”老板走了之后;李延年才接到刘峙的电话;说第一〇〇军不来了;驻守海州的第四十四军立即西撤。李延年不禁感叹道:“刘经扶(刘峙;字经扶)看钱财比国家的事还大;真是岂有此理!这样泄露军事机密;不败如何!”六日凌晨;第四十四军开始撤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民党军放弃一座城市后;撤退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几乎是一座城市的整体搬迁。在海州;除了财政、盐务、司法、商业、学校等部门的少数人员乘船去上海外;社会团体和行政人员一律步行共同撤退;其序列是:第九绥靖区司令部和直属队;第一挺进支队;第四十四军军部;行政区专员公署;各县县政府、国民党党部、保安队;最后是大批的学生和商民;绵延不绝的队伍可谓浩浩荡荡。

黄百韬不知他的第七兵团等待的是这样一支因军民混杂而行进缓慢的队伍

六日夜晚;黄百韬在焦急中整夜未眠。

此刻;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三个月前;第七兵团司令官区寿年在的豫东作战中被共产党军队俘虏;这才使自己有机会接任这个梦寐以求的高级职务。现在想来;这到底这是自己的幸运;还是命运设下的一个巨大的陷阱呢?

黄百韬的人生经历复杂曲折。

他原籍广东;生于天津。毕业于河北工业专科学校;从戎后在江苏督军李纯手下当传令兵;因深得赏识;李督军把自己心爱的婢女送他为妻。但是;在奉系军阀张宗昌攻占江苏时;身为连长的他在战斗中被俘;由于他在金陵军官教育团学习时张宗昌当过他的教官;于是他投降了张宗昌;历任营长、团长、旅长。一九二八年;他又随张宗昌部第六军军长徐清泉投靠了蒋介石。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这让他的仕途备受阻碍。抗战期间;他从第三战区参谋长的位置上被排挤下来;成为第二十五军军长。黄百韬自知在国民党军中没有任何靠山;因此战则争先;退则谨慎;无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