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 (第1/4页)

“嗯。还有一个,就是三年矿井之下的劳作,吃又吃不饱,三年以后他们出了矿井还是能开枪吗?再有他们签的是三年的合同,可如果三年之后矿业公司不放人怎么办,这可是几万人不是几百人,在南非那个地方,就是逃也不知道逃到哪里去。所以你在回电的时候,要把这些情况和伯琮说清楚,不要一下看到这么多人,就脑子发热,觉得可以趁此机会扩大人员。越多人越难管理,越多又需要更多的粮饷,一旦管理不好,那么整支军队就会崩溃,到了那个时候之前所有的心血就白费了。我们要扩大,但是只在自己能控制的前提先扩大,这就像军队一样,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军官和政委,再多兵也是没用的,一个不好,还会像二师那样忽然就叛变了。这个教训很深刻啊!”

“是的,先生!”二师叛变给复兴军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这是一个无比深刻的教训,

“至于辅仁文社那边,我们可以和他们谈谈,如果他们愿意,那么可以在沪上谈,先和小徐那边谈,如果有什么小徐那边解决不了的,那么可以和我谈。等日俄停战,东北局势稳定住了之后,我就要离开了。”杨锐想到几个月之后便要离开这里,心中顿时有些不舍,他觉得在这里自己得到了历练,他不在是之前的宅男了,已经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的革命者。(未完待续。。)

第六章 模式

“先生,这么快就要走吗?”刘伯渊说道

“是的,东北的情况要稳定,沪上那边也是要稳定的。”杨锐道,“渊士,其实现在我们军队也好,组织也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声势,完全是因为我们北上抗俄的原因。这抗击外敌,是一杆可以吸引所有国人的大旗,但是如果当我们调转枪头打满清的时候,这杆大旗就未必能用了,这个时候,那些只是为了抗击外敌而加入我们的人,就未必会真的和我们一致,特别是当我们革命的成功率很低的时候,组织里出现叛徒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我想在今年年底,或者在明年年初在沪上要开一次代表大会,要加强复兴会的组织建设,让所有会员知道在日俄战后我们要面对的任务,这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只有在会上统一想法,那么在以后的革命里才能获得成功。”

刘伯渊作为政治部负责人很清楚现在复兴会的策略,之前根本不是干什么革命,而是通过拒俄、抗俄这杆大旗制造声势,并在日俄的战事里,左右讨好,全力发展锻炼自己。真的较真起来,复兴会从成立一点也没有反清过,反而很像是在为清廷出力,帮其驱逐俄人,这也是华兴会等人说复兴会完全是假革命的原因,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复兴会此举只是在磨刀,通过在东北的历练,军队已经有了四万人,会员不包括军队里的,也已经有三千多人,这在诸多反清势力中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了。可是这个庞然大物却不是完全是建立在反清的基础上,怎么样从抗敌外敌转变到对内革命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先生,那军情局该如何?”钱伯琮留在了非洲,使得杨锐的安排无法实现。

“这事情你也先管起来吧。过几天把计划报给我,没有问题的就马上组建。哦,对了,现在部队的政委准备怎么样了?”实在是想不到什么人适合情报工作,临时抽调过来,然后再换人又不好,所以杨锐还是决定这件事交给刘伯渊的好。

“好的。嗯,是,人员是都有了,六期的政治科毕业生前段时间已经回来了。但是他们还没有和士兵打交道的经验,东北话也不标准,在随军夜校里培养的那些也还不够成熟,所以现在他们都在跟着前几期的老政委学习。”刘伯渊最近都是在忙这件大事。之前忙着扩军,只着重于军事建设。但在杨锐拟定的建军方略里面,思想建设也是军队重要的一环。“为什么会逃荒?”“为什么要打仗?”“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未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是要跟士兵讲明讲透。每一个连队都要有一个政委、有一个会支部。这是组织指挥枪的重要保证。

听闻政委制那是就要全面铺开,杨锐点点头道,“这就好,军队中的组织的思想建设极为重要,这个工作一点也不能放松,特别是现在大战结束。我们正好有时间去解决这个事情。士兵大多都是山东来的逃荒百姓,政委们要和士兵交心,要开好诉苦大会,让他们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受这样的苦。明白这个国家是个什么样子,更要明白以后建立的新中国是什么样子。讲得时候要注意结合实际,不要讲脱离实际的东西,这些他们都听不懂。在宣传的时候都围绕这一点:就是以前跟着满清皇帝,一定会吃苦受难,现在跟着复兴会,大伙就能吃饱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