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部分 (第1/4页)

而要想通过确立主生产计划(mps),经过物料清单(bom)对固有所需零件的计算,最后控制库存。对各零件生产商下达生产或订货任务,因为这涉及到数万种零件。近万家工厂,其势必要通过计算机处理不可。只有计算机才能准确无误的记录这么多数字信息。并且最关键的是:只有计算机才能从无数终端输入、修改数字,并从无数终端中读取数字,要想靠人来完成这一任务,实在是太过艰难。

一马当先的,这一次是徐华封反客为主的走在队伍最前面,他来到厂区内部一座新建的两层小楼,笑着道:“竟成,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杨锐确实是大吃一惊。大门打开后便是一阵暖气从屋子里冲出来,接着是明亮的灯光照耀在诸人的脸上,但这都没什么好惊讶的,最关键是屋子正中是一座基座约为两百个平方,高为三层的玻璃钢建筑。和以往的建筑不同,这座‘玻璃塔’的楼层隔板也是玻璃,上下能互视。玻璃,哪怕是钢化玻璃也是难以承重的,幸好塔越往上面积越小,而且它是由钢材搭建的,地板上也间隔横着一些钢制横梁,这才让人对它的稳固性放心。

一座灯火明亮的三层玻璃塔,或许就是工部敢于推行mrp的关键。果然,徐华封身边的陈石英说道:“总理,这是……,我们现在称其为计算塔。底层有六十名计人员,她们每人负责一千个左右的零件库存数字的更新和传递,第二层有二十八人,她们每人负责四百个左右的部件库存数字,并且熟知物料清单,能根据主生产计划分解计算出各种所需要的零件,第三层,也就是最上面一层是整个船厂的主生产计划发布处,也是生产控制中心,一旦工厂确定生产计划,那么这里便通过物料清单,将订单拆分成各种部件,将其命令下达到第二层。

现在船厂生产的标准船有两万七千八百五十四个零件,这一百人的计算统计人员完全可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底层的六十名统计人员每日都会更新库存,她们将通过采购部往供应商发送订单,以规定其在准确的时间将零件运往运抵工厂,以切合生产节奏……

除了向外发生订单,二层的部件管理人员将监督和控制各车间的生产计划,使各车间的部件生产进度合乎整个主生产计划;如果车间的生产出现问题,他们将与同层的其他人协商,并向上、向下反馈信息,以作最终的协调。”

“现在大沽船厂是由这个计算塔控制整个生产计划吗?”杨锐仔细打量了这个所谓的计算塔,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总理,现在还没有。现在只是在模拟生产。”陈石英道:“经过这几年,国内工业零件工部已经完成编码。但编码只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最基础一步,我们还要整顿整个物流系统。使其能准时准量的运输,才能做到准时到达,再则是信息传递系统……”

陈石英说到这里看了运部侍郎颜德庆一眼,道:“现在运部正计划铺设全国电话网,工部建议铺建专用的工业信息网络,将各个工业城市、各个工业园、各家工厂、矿山都连接起来。这样生产、订货、物流等信息就能通过有线网络传递到每一家工厂,最终实现对全国所有工厂矿山的信息化管理。物流准确、信息通畅,然后在全国工厂都组建这里的计算塔,那么整个工业生产即可达到准确化和高效化。”

没想到工部所放眼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工厂。而是想将这种模式在全国推而广之,真要是这么做了,那么全国的工厂将变成一个总体,并且通过零件编码和成组技术,只要受过正规培训,有加工工具的工厂和作坊都能生产工部所需要的零件或产品,这在战争中是至关重要的。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杨锐在脑中想象了一下整个场面,并未陶醉其中,而是马上想到了其中缺陷。“如果这是一家供应商的话,那么第三层,也就是制定工厂生产主计划的那一层,他的上层应该另外一家工厂的最底层是吧?”

“是的。总理。”陈石英道,他明白杨锐的意思,主生产计划是根据订单来的。他们接受订单后,才能根据物料清单拆分订单。将所需部件往下传递,而中间层同样是根据物料清单。再把部件拆分成零件往下传递。把船厂想象成一个供应商,那么他的订单就主生产商的最底层发来的。

“最上层和另一家工厂的最底层密切联系,这本没有错,但中间那层和下面那层就不太对了。”杨锐道。“照理中间那层应该是在各车间统计生产数字、监督进度的;而下面那层则应该在各个仓库,负责领料收料、定期清点库存,现在却集中坐了在这里……”

最上层坐哪里都没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