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部分 (第1/4页)

三千米之间,这样除了少数128mm重型高炮外,其他高射炮都不能对其造成威胁……”周思绪解释着,他还没有说完就被杨锐打断了。

“喷气发动机非常耗油,而且发动机也大概有……,有多重,小徐?”杨锐看向王季同,王季同道:“单个净重在四、五百公斤左右。”

“对,两个喷气发动机就一吨,加上油料,你这飞机能飞多远?”杨锐问道。

“先生,是这样的。”周思绪道:“这两个喷气发动机平时不工作,它们只在起飞时和进入目标区时工作,起飞工作是为了带更多油料和炸弹,起飞后发动机将熄火。就多引擎轰炸机来说,它对发动机失效或者推力减少并不敏感,所以我们可以用四具螺旋桨引擎作为巡航,当进入敌区,喷气发动机会再次点火工作,目的是为了爬升和加速,这样不但能让敌方战斗机追之不及,还能躲避地面高射炮火。”

说到此周思绪又拿出另一张设计三视图,道:“这是另一种发动机布置方案,这就比较正常了,喷气发动机采取吊舱式布置,并不紧靠机头,也不在机翼之上。但缺点就是机翼要延长许多,机翼延长机体也要延长,等于整架飞机的重量都要大幅度增加。如果机体重量增加太多,那么巡航时四具螺旋桨引擎会很吃力,最大速度和升限也上不去。所以还是前面一种方案好。这主要是借用了康达先生提出的附壁效应……”

“就是那个罗马尼亚人?”杨锐知道这个康达先生,不过记住他不是因为什么附壁效应,而是因为这个人居然在中华专利局申请了飞碟专利。飞碟杨锐是不信的,但大中华皇家科学院有的是钱,各国的航空专家、发明家都成了科学院的门客,这个康达居然也得到了项目资助金,真不知道他怎么说服评审组的。

“是的,先生。”周思绪一听杨锐说飞碟就笑了,耗费几百万元的项目最终啥也没捞着,只得了几仓库的数据表格。为了增强杨锐的信心,周思绪强调道:“先生,康达先生神武前一年就提出了利用附壁效应制造飞机的构想,并制造了柯恩达…1910,该机曾在当年的第二届国际航空沙龙上展出,只是限于没有喷气式发动机,它只是个模型。

飞碟项目虽然失败了,可对附壁效应的研究却非常成熟,用第一代喷气发动机,我们已经验证了这种设计的可行性……”

“什么?!”杨锐吃了一惊,他又看向王季同,“这怎么回事,喷气发动机不是绝密的吗?”

“竟成,亨利·康达十年前就入了华籍,汉名改叫做康大亨。”王季同道。“我们是承认双重国籍的,所以他同时还是罗马尼亚籍。犹太人那边也一样,他们很多人都没有放弃德国籍,打算纳粹倒台之后再回去,所以只入了华籍。”

“居然叫做康大亨,这名字!”杨锐见对方已经入了华籍,心中的顾虑稍小。

周思绪见此插言道:“先生,康达先生的父亲是罗马尼亚的将军,母亲是法国人,自己之前则是炮兵军官,出身良好、品性端正,是可以信任的,中罗两国也关系密切,特别是运河通航后更是如此。山西厂也是考虑到康达先生对附壁效应深有研究,这才让他加入鹏六项目组的。”

“项目组?”杨锐再次拉高了声音,“山西厂自己就哼哧哼哧干起来了?”

“是…”周思绪弱弱的答了一句。他又急忙道:“这是山西厂自己出钱搞的,总后这边没有拨款。哎,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包头厂借用了山西厂的人和技术资料研发了鹏四,研发完成山西厂的王总工觉得这轰炸机其实还能造的更大,就开始自行研发鹏六。去年惺初被稽疑院质询后,厂里又讨论如何应对敌方轰炸机,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轰炸机必须飞的高、飞的快。这就请康达先生入了项目组,把原先的鹏六改成这样。

这样的考虑除了为了缩小机体、不对鹏四做大改动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附壁效应可以使飞机在更短的跑道上起飞。比如鹏四,起跑最少需要一千二百米,但鹏六,按照功率计算起飞距离不到七百米,着陆滑跑不到三五十百米,对机场跑道要求也很低,一般野战机场就可以起降。”

听闻起跑距离只有鹏式四发轰炸机的一半多一点,杨锐终于有些了兴趣。如果是这样,那么六七百米的冰山基地就能起降这种飞机,这等于是多了一个古巴机场。他随机将怪模怪样的鹏六三视图交给王季同,道:“你知道这个项目吗?”

“知道一些。”王季同点头。“利用附壁效应的表面吹气增升技术,在花了几百万研究飞碟后确实比较成熟了。现在的问题是喷气发动机喷口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