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故与周高都也?”代曰:“与周高都,是周折而入于韩也,秦闻之必大怒忿周⑥,即不通周使,是以高都得完周也⑦。曷为不与⑧?”相国曰:“善。”果与周高都。

①王赧谓成君:《集解》引徐广曰:“《战国策》曰:‘韩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辩说秦求救。’当是说此事而脱误也。”按:今本《战国策》无徐广所引一段。②征:求。③苟:如果。④期:约期,预期。⑤病:疲。⑥忿:怨恨。⑦:同“弊”,破旧的。完:完整的。⑧曷:何。

三十四年,苏厉谓周君曰:“秦破韩、魏,扑师武①,北取赵蔺、离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将兵出塞攻梁,梁破则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说白起乎?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养由基怒,释弓搤剑②,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诎右也③。夫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不以善息④,少焉气衰力倦⑤,弓拨矢鉤⑥,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今破韩、魏,扑师武,北取赵蔺、离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⑦,攻梁,一举不得,前攻尽弃。公不如称病而无出⑧’。”

①扑:打败。②释:放下。搤(è,扼):握。③支左诎(qū,屈)右:指左手伸直,撑住弓身,右手弯曲拉开弓弦。诎,弯曲。④以善息: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停下来。息,停止。⑤不焉:一会儿。⑥拨:不正。钩:不直。⑦倍:同“背”,背向。⑧称病:假称有病。

四十二年,秦破华阳约①。马犯谓周君曰:“请令梁城周。”乃谓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则犯必死矣。犯请以九鼎自入于王,王受九鼎而图犯。”②梁王曰:“善。”遂与之卒,言戍周③。因谓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将伐周也。王试出兵境以观之。”秦果出兵。又谓梁王曰:“周王病甚矣④,犯请后可而复之⑤。今王使卒之周,诸侯皆生心⑥,后举事且不信⑦。不若令卒为周城,以匿事端⑧。”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①秦破华阳约:《正义》引司马彪云:“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约,使客卿胡伤击魏将芒卯华阳,破之。”又《会注考证》引中井积德曰:“‘约’字疑衍。”译文据删。②图:谋,这里是给……出主意的意思。③戍:防守,守卫。④甚:《索隐》:“《战国策》甚作‘瘉’(愈)。”译文从之。⑤请后可而复之:《索隐》:“犯请后可而复之者,言王病愈,所图不遂(没有成功),请得在后(以后)有可之时(可能的时候)以鼎入梁也。”⑥生心:产生疑心。⑦且:将,将会。⑧事端:这里指诸侯怀疑梁伐周这件事情。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谓周(最)〔冣〕曰:“公不若誉秦王之孝①,因以应为太后养地②,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秦攻周,而周冣谓秦王曰:“为王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声畏天下③。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于周④,合天下于齐,则秦不王矣。天下欲秦,劝王攻周。秦与王下⑤,则令不行矣。”

①誉:称扬,赞美。②养地:即食邑,供养之地。③声:名声,声势。畏:使害怕。④:疲,这里是使疲惫的意思。⑤秦与天下:《战国策·西周》作“与天下俱罢(pí,疲)”。

五十八年,三晋距秦。周令其相国之秦,以秦之轻也,还其行①。客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②。公不如急见秦王曰‘请为王听东方之变’,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齐重,则固有周聚以收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秦信周,发兵攻三晋。

①还其行:意思是返归周。②情:实情。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①,西周恐,倍秦,与诸侯约从②,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③,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④。秦受其献,归其君于周。

①负黍:亭名,在阳城西南。②约从:相约联合。纵,南北为纵。约纵就是合纵东方诸侯联合抗秦。③锐师:精锐部队。④口三万:人口三万。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①。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狐。后七岁②,秦庄襄王灭东(西)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③。

①东亡:向东方逃亡。②岁:年。③既:完结,尽。不祀:没有人主持祭祀之事。意思是周朝灭亡了。

太史公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