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 (第1/4页)

想再和那些老板打交道了,害人不浅。”

王桥道:“你如果要做生意,不管大小也是老板。所以要转变观念,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老板。你如果信得过我,我给你介绍两个合伙人。”

陈强道:“你介绍的人我肯定信得过。你要给他们说清楚,我是做过牢的人,这一点不要骗人,否则以后会闹出很多矛盾。”

“我只负责介绍,你们能不能合作和我没有关系。”王桥心目中有两个合适的人选,一是搞投资的赵海,他极有可能愿意投钱到路桥公司;二是生了小孩后一直想找事情做的王晓。他可以将老味道土菜馆的散伙钱交给姐姐打理,作为路桥公司的一部分投资。

“蛮哥的建议很有道理,让我仔细想想。”陈强又道:“有一件事我得提醒一下,听说这个土菜馆是蛮哥投资的,以前当大学生时是一件很值得提倡的事,叫创业。如今蛮哥是城管委领导,在政治上有发展前途,如果作了生意就是以后政敌的靶子,到时不是落井下石的问题,而是背后捅刀子,要致你于死地,我的教训太深刻了。”

王桥道:“土菜馆马上要拆了,这事对我没有影响了。以后真要做生意,我肯定不会直接出面,而是用代理人方式。”

陈强想着自己的往事,道:“真有人存心想害你,代理人也信不过。”

王桥笑道:“眼镜被蛇咬了一口,所有井绳都变成蛇了。现在时代和几年前又不一样,做生意是一件大大方方的事。不过要谢谢你的提醒,我自有分寸。”

陈强道:“我在交通系统做了几十年,也有几个还在当官的朋友,如果蛮哥有用得着的时候,随时招呼我。”

(第一百八十九章)

第一百九十章搭桥

(静州往事交流群:290116110))

等到陈秀雅和杜建国回到雅间时,王桥和陈强还面对面聊天,两杆大烟枪不停地吞云吐雾。杜建国见两人神情都有些严肃和沉重,便开玩笑道:“蛮哥当了副主任,应该很有官威,出行时有没有鸣锣开道,前呼后拥。”

王桥道:“我当了史上最憋屈的副主任,天天陷在垃圾场里闻臭味,天天和老百姓打理扯,还是挨领导骂。如果有时机我想请山南日报帮我报道。”

杜建国面有得色地道:“垃圾场的事情我们日报不方便报道,如果真想要报道,晚报、晨报、都市报都可以,我们这一届新闻社骨干全部进了山南各大报社,新闻资源很丰富,蛮哥要用,随喊随到。”

父亲叫王桥为蛮哥,男友也叫王桥为蛮哥,陈秀雅在旁边听得实在别扭。

王桥有意在陈强面前夸奖杜建国:“杜建国最初搞新闻社的时候,我并不看好。没有想到他能够坚持三年,硬是把新闻社搞成了山大第一社团。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山南媒体将会形成山大新闻社派。我是跟着校方混,不算本事。他自立门户,是新闻社的开派宗师,比我厉害得多。”

杜建国笑哈哈地道:“蛮哥别谦虚,你也是我们新闻社的开国元老之一,我们新闻社的招牌还是你写的。”

陈强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总觉得准女婿在报社搞新闻风险很高,告诫道:“杜建国别得意,搞新闻是走政治红线,你一定要小心,说不定那一天就踩到高压线了。”

老丈人多次说起这个话题,杜建国最初还认真听,现在已经这话当成了耳旁风。

吃完晚饭,陈秀雅陪着父亲回家,王桥和杜建国回校园去找留守在校园陪女朋友的情种赵波。

雀湖景色依然美丽,但是王桥心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作为山大学子,能够完全融入到这个环境。现在作为山大毕业生,犹如隔着玻璃看着校园,看得清楚,无法融入。

杜建国留在省城工作,与王桥相比,工作环境改变不明显,重回山大反而没有太多感慨。

赵波的录相室依然大门紧闭,往日热闹的枪炮声音停歇了,显得冷冷清清。

王桥写了一张纸条,塞到门缝上。

王桥和杜建国绕着雀湖转了一圈才离开校园,在校园大门,杜建国道:“我要回去弄一篇比较急的稿子,晚上就不陪你了。明天中午我们去尝一家特色餐厅,味道霸道。”

王桥道:“我今天住华荣小区,正好顺路,我陪你一起走过去。”与艾敏和平散伙以后,他不愿意在老味道土菜馆留宿,决定住在华荣小区大姐的家。

山大距离日报社和华荣小区都不太远,两人一路步行,聊着在新工作岗位遇到的事情。杜建国听到王桥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