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1/4页)

夜晚,不服输的身体**奔涌而出,王桥在梦中回到羊背砣,激情万丈地与吕琪做运动。

一泄如注后,王桥睁开眼睛,透过窗户能看见满天繁星。他脱下**,赤裸着身体来到卫生间,任由冷水淋遍全身。

此时,他身体里的渴望消解了,变得平静。

星期天早上,王桥到老味道餐馆取了摩托车。

离开山南前,王桥特意到偏僻的太平菜市场买了两条来自王家河的黑鱼。打了两年多交道的鱼老板见到王桥,道:“好几次都给你留着货,你没有来,就卖给别人了。”王桥道:“我不做生意了,以后不用给我留鱼。如果那天想吃黑鱼了,我提前给你打电话。”

鱼老板用抹布将骨节粗大的手揩干净,惋惜地道:“你不做鱼生意,又少一个识货人。想吃黑鱼尽管给我打电话,王家河黑鱼,质量有保证。”

王桥骑上摩托车,轰着油门,一路奔驰来到静州。

几年时间,王桥和杨琏成为关系特别的忘年交。王桥只要经过静州,必定会到康家去一趟,也不用预约,就这样自自然然就去了。

听到门铃响,杨琏开门。

王桥晃着手里的袋子,道:“杨叔,我从山南弄了两条黑鱼。今天吃红烧鱼还是酸菜鱼?”

“酸菜味道最地道,吃酸菜鱼。”杨琏等王桥进门后,道:“王桥,给你介绍一个朋友,邓建国邓书记,山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沙发上坐着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学者,他主动道:“在康老师家里没有邓书记,只有邓建国。我是杨琏老师的学生,读高中的时候家里穷,经常到康老师家里蹭饭吃。”

王桥礼貌地道:“邓书记你好,我叫王桥,在昌东工作。”

杨琏兴致颇高地道:“王桥是山大毕业生,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在昌东城管委当副主任。他做的酸菜黑鱼味道极佳,今天我们不出去吃饭,就在家里喝点革命小酒。”

邓建国道:“王桥很年轻嘛,就当副主任了,是哪一年毕业的?”

王桥道:“今年毕业的。”

邓建国道:“昌东不错,还给选调生安排了职务。据我了解,工业大学的选调生没有一个安排职务。”

杨琏在昔日学生面前无话不谈:“安排职务是有原因的,王桥毕业时,省委办公厅到山大选人,王桥是最有希望的一人。最后结果让人意想不到,山大七个优秀学生干部全部落选,一名来自北京的女学生分配进省委办公厅,我估计王桥的职务是一种补偿性安排。”

王桥清楚自己被安排职务的原因并非省委组织部的补偿性安排,而是姐姐的姑父赵永刚与静州市委组织部常委副部长丁原是老朋友。当然,他不会傻乎乎把这个关键点说出来。

(第一百九十一章)

第一百九十二章偶遇改变命运

王桥到厨房把围腰穿上,道:“杨叔,邓书记,你们慢聊,我去弄鱼。”

杨家冰箱长期放着几包酸菜,随时方便做酸菜鱼,王桥用料酒和盐码好黑鱼,再用热油爆炒酸菜,酸菜特有的香味弥漫在房间里。

邓建国见王桥对杨家十分熟悉,有眯疑惑,道:“王桥老弟论年龄应该不是杨老师的学生吧。”

杨琏道:“这是我的一个忘年交。我认识王桥时他还在旧乡贩鱼,参加静州书法比赛得了奖。后来还出去打过工,然后他读了复读班,考上山大。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过了七年。王桥这个年轻人重情重义,这些年来,每到节假日都要到我这儿来,每次来都帮我做饭。如果我有女儿,肯定要招他做女婿。”

邓建国与杨琏认识多年,第一次听到杨琏如此没有保留地夸奖一个人,不由得对王桥产生了好感。

吃饭时,邓建国有意无意询问静州的情况。

王桥这一段时间恰好抽空看过《静州年鉴》,对静州的基本数据还有所掌握,基本答出了邓建国提出的问题。

杨琏道:“建国,你再考就要将王桥考糊了,他上班不到一个月。”

邓建国道:“不到一个月就掌握了全市的基本数据,王桥算是个有心人。”

王桥实话实说道:“邓书记夸奖了。我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闲来无所就翻看办公室那本《静州年鉴》,记了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囫囵吞枣记下来的,深层次的含义还不能完全掌握。”

邓建国笑道:“管理一个地区哪里有这么容易,须得长期磨砺,这些数据的含义以后自然会明白。你在城管委当副主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