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1/4页)

王桥笑道:“我们说的是一个人吗,在我印象中,黄老师和学生接触很多啊。”

张晓娅道:“你是学生干部,黄老师肯定就喜欢你们,和你们说话多很正常。我是普通学生,他才懒得和我们说话。”

正在这时,王桥手机响起,是吴立勤的声音:“小王,我给你们在馆子炒了菜,就在医院门口最大那家餐馆,很别致的名字,叫‘能吃就好’,你让晓娅过来提。”

王桥挂断电话,道:“我到门口去提炒饭。”

爷爷被救了回来,张晓娅心情不错,道:“你给我炒个鱼香肉丝,最下饭。”

她望着王桥挺直的背影,心道:“王桥这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无趣,比起陈刚那种学生干部要强得太多,难怪小昭喜欢他。”

王桥来到‘能吃就好’餐馆,在雅间找到了张大山等人,意外地看到王国栋坐在父亲身边,冉苹和吴立勤坐在一起,连忙招呼:“国栋叔,叔娘,你们是什么时候到的?”

王国栋道:“刚到不久。”

冉苹道:“我们说先去看老爷子,大山非要拉着先吃饭。”

张大山道:“王桥和晓娅在门口守着,我们现在去也见不到人。我爸是救回来了,以后可能就是要坐轮椅了。”

王国栋安慰道:“我们都要想开一些,老一辈终究要走的。”

他突然说了一句英语:“Oldsoldiersneverdie,theyjustfadeaway)”又解释道:“这是国外的一句歌词,意思是‘一个老兵永不死亡,他只是淡出舞台’,或者翻译为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用这种话来宣告军旅生涯的结束。我们两家的长辈都是光荣的老兵,他们凋零实际上是与牺牲的战友们会师。这其实不是我的意思,是我离开家时,我爸托我带给你们的话。”

张大山跟着复述道:“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用在他们身上倒真是贴切。”

在以往的经验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中,总会反复出现纨绔子弟这几个字,说得久了。王桥也受了些影响。但是在与张大山、王国栋等典型官二代接触过程中,他发现文学作品里刻画的人物颇有些千人一面,是对生活没有更深入了解、缺乏洞察力的作者们的“陈词滥调”,是一种最简单脸谱式创作。

不管是哪一个群体。都有好、中、差三类人,区别在于一个区别“好、中、差”的比例。

王桥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听到这类正能量的交流,很多人甚至以‘否定’、以负能量、以偏激来表示深刻。

桌上已经有准备好的四个纸饭盒,放在托盘上。王桥寒暄几句,就端着托盘出门。出门时。他听到里屋传来几句对话,便有意放慢了脚步,随即又加快脚步,不去听长辈们议论。

张大山道:“王桥还真优秀,去年静州出一个窝案,********、昌东县长都陷了进去,王桥当时在昌东县政府办公室主持工作,其实也被双规了。经过省市两级纪律部门审查,王桥还真是干干净净,所以出来不久。就由档案局非领导职务出任了昌东城关镇镇长。这个职务是县里是很重要的职务,对于他的年龄很难得了。”

王永德立刻谦虚道:“他这人还缺乏锻炼,有时还是毛毛燥燥的。”

吴立勤道:“小王哪里毛燥了,是很稳重一个人。”

王国栋道:“他任镇长之事,大山帮助没有。”

张大山摇头道:“虽然在静州还有些关系,但是没有人知道小王和我的关系。”

王国栋这才点了点头,道:“难得,不错。”

王永德继续谦虚,道:“城关镇党委书记是老书记,组织上就是让王桥跟着老书记学习。”

张大山道:“城关镇党委书记宋鸿礼是我的老朋友了。我在当********的时候。他就在部门当领导了,这人能力强个性也强,曾经还和县领导拍过桌子。让他与小王搭班子,对小王倒是一个考验。”

王晓假装吃菜。将每一句对话都记在心里。

后面的话,王桥没有听见,他相信如果确实有重要的话,姐姐会转告的。

医院,张晓娅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神情安宁。如一株雨后小树那样清纯。她听到脚步声,道:“终于来了,我确实饿了。有鱼香肉丝吗?”

王桥道:“我去的时候,饭盒都准备好了,所以也不好意思再增加。”

椅子是医院的椅子,王桥觉得把饭菜放在椅子上不太卫生,就坐在椅子上,将托盘置于腿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