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最终马车在一处宅子门前停驻。杜如晦先撩袍跳下车,待阿达定好车轫,摆好踏脚的木凳,他才伸手搀引着穆清下车,穆清抬头看了看,宅子的大门并不宽阔,简单干净,一名老仆领着三四名杂役仆妇快步出门来迎,齐行了礼,唤了声“阿郎”,又转向穆清,唤了“娘子”,便走向那五驾马车帮着卸物。

“老奴贱姓贺遂,两月前由刘管事遣来买下这宅子打点。老奴领着阿郎娘子去看可还合意。”那老仆谦然地一揖,在前头引着路。进得大门,转过石屏,眼前是个空空的大院子,院子中间一方小小的塘子,塘子中向左右各引出一条沟渠从二门两边的小石桥穿过,两侧的厢房群是家仆们日常起居的屋子。

后面第二进房屋略抬高了两阶,面前仍是个院子,沟渠从前头穿来,汇入院中两侧的水塘中,两水塘边都植了几株桂树,置了石桌凳,树上残留了些许桂子甜香,开败焦黄的桂子落到水塘中,引得塘中锦鲤争相吞食。屋内摆放了几个案几,布置看似像余杭顾府内杜如晦每日读书学习的屋子,陈设清雅不失利落,一望便知是议事所用。

议事厅堂这进院落亦分左右两间厢房,设有床榻等起居之物,“这是为需寄宿的访客备下的。”贺遂管事解释道。沿着两方水塘引出的沟渠,穿过议事厅堂后的夹弄,面前一片开朗,赫然一片大水塘占据了整个院子,一直延伸到第三进主屋的檐廊下,水塘两边各有一坐曲桥直连接着沿廊。穆清从石曲桥走到主屋,原是宽长的主屋被分割成三块,左边临水的是间精巧的闺房,右边靠着玲珑假山石的是杜如晦的书斋,房中靠墙设了睡榻铺盖,左右两间屋子中间隔着一间花厅。屋后尚有一个带厢房的园子,随意植了些花草,铺了条花径,这时节开满了菊花,并不名贵,却铺洒了一地,煞是好看。园子隔开了最后一进一排的房屋,左右看着像是是杂房和后厨,中间是给贴身伺候的丫鬟们备的住所。

“宅子不大,胜在精巧,借着地势,宅子中的水皆是流动的,引了洛水的一支小分支,是原主的得意之作。这宅子原主是备着做别院的,建成后竟未住过,便居家迁去了大兴城。觅得这宅子时为了这些水塘子,三四家争着要呢。阿郎递来消息,说娘子家乡在江南,离不得水,北地旱,故无论抬多少价,务必买下。”贺遂管事在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他原是胡人,汉话不顺畅,语调缓慢嗓音低沉,念得穆清心底起了一片轻软的雾气,柔柔地笑着看向杜如晦。

“啊,对了。”贺遂管事忽想起什么事,小心翼翼地说:“老奴昨日才接到飞奴传书,事先却不知还有一位小娘子,仓促下未来得及准备小娘子的闺房,一会儿着人将议事厅堂东边的厢房收拾出来,娘子看可行?”穆清点点头,“如此甚好,有劳贺遂管事。”

贺遂管事得了她的首肯,告了一声失陪,匆匆赶去安置英华。杜如晦含笑揽起她的肩膀,“夫人可还满意?”穆清佯嗔地轻轻打开他的手,“莫要唤我夫人,如今还不是时候。”杜如晦却当未曾听见她的话,又抬起另一只手臂,环住她的肩膀,“这里便是夫人的家。不是寄居,不是借宿,是安安稳稳的家。”

☆、第三十二章 家宅安稳岁月静好

家宅安稳岁月静好

这是她的家,穆清忽听得家这个字,微微有些不适应。小时候她的家在余杭顾府,但自小她便知自己是从吴郡顾家抱养过来的,纵然阿爹阿母当她是亲生的一般疼爱,那偌大的顾府终究还是将她拒之门外。待她回到吴郡本家,生身的父母又迫不及待地将像货品一样易出,只为求得父兄日后的一份差事。自从奔逃至江都,便一直宿在客栈内,直到她在江都参与了瓜分杜淹的盐盘时,才略微有了一丝安定心,算是有一份营生在那里。转眼再随着杜如晦奔赴京都,又到了一个陌生所在,而这个繁华如锦的城中,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是他给的一个家。

穆清觉着自己好像河里的大蚌,柔软的腹里包裹着一粒滚圆的珠子,皑若雪,皎如月,那便是镶嵌在她生命里的家,一旦形成,她会终生以血肉来护着,若是要将这珠子剥离,只有将她的血肉撕扯粉碎。为此,她必须要有一副磐石一般的壳,才能护住她以柔软的生命裹藏着的珠子。

午后各人各自一番忙碌,将所带之物一一安置了,又安顿了各自的住处,到晚膳时分,将将停歇了。晚膳设在二进厅堂的耳房中,简简单单只杜如晦,穆清与英华三人。其余人便在他们用了膳后,于后厨外的屋子内用饭。此地与江南不同,饮食皆以汤饼、胡食、羊肉、鹿肉、禽鸟肉为主,天已凉的缘故,菜蔬并不多见,穆清虽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