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 (第1/4页)

“涝灾与蝗灾呢?炀帝穷兵黩武的终局还在眼前未远。”虽说酒肆中的那些话已不足为患,但想来毕竟教人心惊,穆清不禁又追问一句。

“逢了灾年确是有些吃紧,但仓廪尚算充盈,不免要举国艰辛一回,却不至有逃荒饥民。此时士气尚未褪去,突厥涣散,时机倘若错失了,当真后患无穷。”

单有这句话,穆清便也放下心来,面上堆起笑,“你说可行,那必是可行的。只是圣上这般拿你挡在前朝,着实苦了你。”

杜如晦叹息着放下鱼符金袋,分明欲言又止,却终是与她一同笑了起来。“身为男儿存于当世,若能匡扶天下,施展一番抱负,实是万幸,何苦之有。若要说苦,倒是累你一同受了不少苦。今后外头有些甚么说辞,莫去理会。隔几日任命右仆射的敕书宣出来,少不得又是一番阵仗,各色言辞非议,许是要泼天了,你……”

杜如晦只觉才卸下躞蹀带的腰上忽地一紧,一双再熟悉不过的手臂从他身后环绕至身前,环扣得牢牢的,后背随之一动,微温的体温携着他所习惯的清雅气息,密密地贴上来。“克明,倘若……倘若有一天,你能丢下这里的一切,再不管那些抱负,也不理朝堂纷争,咱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过些散淡日子,你看可好?”

“你惧怕了么?”杜如晦覆握住穆清紧搂他腰的手,已近三月的天,她的手仍旧微凉。

穆清低低的叹气从身后传来,“往昔,你要行换天日的事也好,随军上阵也罢,我只知晓要亦步亦趋地紧随着你,从不知甚么是惧怕。按说眼下你正如日中天,荣耀加身,再没兵刃血雨,我原该安下心来才是。可不知怎的,却并不安生,你越是高升我便越是惶遽,说句不甚吉祥的,我私底下觉着总有甚么事要发生。”

杜如晦回身将她带怀中,“莫要胡思乱想,多少难事都过去了,左不过是……”他说了半句,却又等不到下半句。穆清自他胸膛前抬起头,“左不过甚么?”

“没甚么。”他笑着摇了摇头,忽又一拍脑袋,“瞧我倒忘了正事。明年阿延便有一十五了罢?他如今书念得如何?明年的明经试大约也能去应一应了。”

穆清站直身子,心中的疑惑有如烛光晃过,一闪即逝,只依稀觉得他有话未尽,但因他提及拂耽延,她便分了心。“那孩子自己的意思,并不十分想出仕。”

“他想是顾忌自己的出身?那倒并不难办,阿柳虽一直跟着你,但她早已是良籍。倘或实在顾忌,便由我收作义子。也使得。”杜如晦松快地接口道。

“无关出身,他想投军。”穆清忧道:“阿柳只这一个孩子自然是舍不得,劝解了数次,偏着孩子性子执拗得紧,抱定了主意想要投入玄甲军,他只说‘男儿自当驰骋疆场以身报国’,如此我也是劝不得了。且以他现下的身手。要入玄甲军也并非甚么难事。只待明年甄选。”

杜如晦纵声大笑了起来,“好孩子,难为他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心志。拦他作甚么?明年兵进突厥,正是个好时机。”旋即又渐隐了笑容,“倘使,大郎与二郎也有阿延那般的心胸志气。也足矣告慰长兄灵知了。”

“阿构阿荷在东宫可有甚么不好?”穆清也有许久不见那弟兄二人,生怕他们惹出些甚么祸事来。心头不免一阵紧张。

“他们?”杜如晦冷哼一声,“好得不能更好。伴读储君,跋扈些倒也罢了,偏这二人喜弄权术。太子才多大。较之咱们的四郎尚小了一岁,他们便开始打着太子的旗号行结党之事。幸而太子年纪尚小,若再过个五六年。岂不教他们翻出滔天的浪来。总要觅个时机,令他们搬回来住才好。十七八的年纪,便淫浸于权势党争中,日后难保不作下大祸来。”

一时穆清也说不上甚么,只得安慰几句,也不管有用无用,略作宽纾。两人又说起了旁的事,穆清煮的茶,吃了一两盏,门房便来通传有人登门求见杜如晦。穆清怏怏地放下茶盏,笑打发他去见客,“回来得早,我也占不到什么好。”

……

牡丹宴前两日,杜如晦的任命大张旗鼓地赐了下来,永兴坊坊门口的马车络绎不绝,不时阻塞了坊门。若非一早就答应了高密长公主,穆清决计是不愿出现在牡丹宴上的。牡丹宴向来是世家新贵之间攀亲联姻的媒介地,各府的妇人娘子们相看个妾室或儿媳之类的,尽是通过这繁盛的花会,故各家的夫人们来的甚是齐全。

有些自家夫君与长孙无忌交好的,见着穆清,固然是要在言语间露些锋芒的,那些在朝堂上与杜如晦站一边的官僚家眷,要替她多申辩讥讽两句,两下一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