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高处不胜寒 (第1/2页)

高处不胜寒。 同样的,站得位置高了,也可能忽略山脚的风雪。 在这一刻,李烨深刻的感觉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好在一切还不算太晚,也好在在他立身于中原之巅,平视那些强敌时,他手下还有这样一位圣人,替他查漏补缺。 不,或许不止一位。 海瑞也是这样的人,他从百姓中来,知平民疾苦,从得到李烨给予的机会起,就致力于改善所有地方的治安状况,教育和律法,如果说前者是基石,后者就是栏杆与剪刀,能不断矫正大夏的行经路线,把那些可能出现的罪恶枝桠一一修剪。 李烨并没有让孔丘长跪不起,他也不敢受这一拜。 回过神来,他立刻从座位后让了出来,绕过桌案来到孔丘面前。 “先生真是羞煞我了。” 这一刻,他不再以大夏皇帝的身份站在孔丘面前。 “陛下……” 孔丘站起身,还想说什么,李烨已经在退后半步,深深弯下腰去。 “有先生助我,李烨何其幸哉,大夏亿万百姓何其幸哉。” 饶是身为当代圣人,孔丘在这一刻还是感觉到一瞬的局促。 那笔钱不是一笔小数目,五分之一军费开支,便有逾百万两白银之数,可他没想到的是,这位年轻的皇帝没有怪罪自己,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歉意。 他道哪门子歉?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原人,孔丘想要教化万民,那是他的理想,也是他入夏的初衷,也只有这样一个兴盛的,愿意给予全天下读书人平等对代的帝国,才能实现他的抱负。 大唐或许比大夏更强,那位唐皇也不是没有魄力。 奈何大唐并不能实现孔丘的抱负,他在那个帝国中,只看见一座修筑大半的坚固城墙,会逐渐堵死百姓进去的城墙。 “先生不必再说了。” 李烨躬身平复,看向正摸不着头脑的和大人。 “和大人,从今往后,每年给礼部拨一笔款项吧,额度就定为军费的二分之一吧!” “啊?” 帝国的财神怔住了,一心为公的和大人想要反驳,但不敢。 他只能颤抖着嘴唇问:“陛,陛下,国库也,也没有余粮啊,这……” 国库有钱,但贸然给礼部增加一大笔军费,其它六部要不要管? 当下军费支出已经接近帝国税收的一成半,割给礼部一部分,那就是近三成份额,很可能直接掏空富庶的国库,让他这个户部尚书过个肥年的想法落空。 “不必再说了。” 李烨摆摆手,直接堵死了和珅后头的话。 冲动做下决定后,他也已经考虑到了其中的不合理性,立刻开口挽救。 “这么一大笔支出,直接拨给礼部的确不合适,这甚至已经超越了礼部每年的用度。” “陛下所言不错。” 孔丘没有丝毫犹豫的点头。 他已经看出来了,陛下似乎很重视他正在做的事,这让他深感欣慰,自己到老终是没花了眼。 相比较下,这笔钱拨不拨给礼部重要吗?不重要!能够有一笔钱让那些被忽略的百姓以及他们的子女读书识字,能够让那些人拥有改变自身处境的自觉,这点很重要! “既然先生没有意见,那便这样吧。 “即日起再成立一个衙门,就叫劝学堂好了。 “其主官当为劝学使,正二品,由礼部指派,另添一副官,当为问讯使,从二品,当为刑部指派,二者户部干涉,一者管理各地私塾的运行情况,一者每年巡查,杜绝阳奉阴违和贪X之事发生,而整个劝学堂由礼部与刑部共同执掌,再将人口统计的事务从户部之中划拨出来,这点想必和大人没有意见吧。” “没有没有,自然没有!” 和珅满脸喜色摆手。 统计人口可是个苦差事,以往户部普查人口,是为了防止偷税漏税,但现在有了大幅提高的商税以及侍郎沈万三那一笔笔投资,商税已经开始赶超农税,与其耗费那个人力物力去统计平民百姓有多少人,还不如多分点人去各个大城建立户部分部,监管那些由户部投资的大小商铺的经营状况。 用一句话形容。 现在的和大人和户部上下那可是坐在了金山儿上,不缺钱儿呐,哪有闲工夫为那三瓜两枣劳心劳力。 和珅的兴奋劲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下一句话就让他变了脸色。 “既然和大人没意见,那就请先生去寻刑部海尚书,让他配合梳理一遍户部此前用于普查人口的官员,想做事之前总得先松松骨头不是。 “此后您老人家也不必再为了劝学分忧,只要各地私塾兴建起来,没有人比这批普查人口的官员更适合当劝学官了。” 孔丘听完,已然心悦诚服。 “陛下英明。” “有此计,乃是百姓之福也!” “先生不必寒暄了,且去寻海尚书吧,等你们将框架安排妥当,朕便张贴皇榜,大诰天下。” “是,老臣告退。” 孔丘走了,和珅也回过味来了。 他看着李烨,眼中只有幽怨。 “陛下,你可知这一调拨,就将我户部根基挖去一半……” 人口普查不是年年有,但这部分官员跟收税官几乎是同一批,可以说李烨上下嘴皮子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