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 (第1/4页)

李良回马便是一斧,劈下李齐头颅,高喊一声:“杀!”秦军战鼓擂起,千军万马一起冲杀而出。

那赵国兵将还没反应过来。看上去李齐的虎头枪枪尖离李良的后背近在咫尺,眨眼之间怎反被李良所杀。看着李良大斧高高扬起,如凶神恶煞般冲突过来,心下大怯。

张耳倚重的便是这李齐,一看李齐挂了,心中又惊又怒。急将令旗一展,四万赵兵迎敌而上。

这一场大战,直杀得死尸遍地,鲜血流到黄河,直把河水染红。

虽然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大致相当,但赵国大将被杀军心已怯,又装备战力均不及秦军,以骊山刑徒为班底的秦军悍不畏死,战到未时,赵军大溃。

张耳见败局已定,忙鸣金收兵,逃回大营。

这一战,秦军死伤仅仅五千,而赵军折损倒有一万有余。李齐的尸体,也在乱军之中被踏为肉泥不得抢回。

张耳回到营中,悸哭道:“本相原想拒敌于国都之外,奈何贼势猖獗,今日遭此惨败,李齐为国捐躯。吾在大王面前夸下海口云能破敌,如今有何面目回见大王?”拔剑便欲自刎。

便有麾下大将贯高急忙架住,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相国何须自责,还是从长计议。”

张耳便止住哭泣,说道:“贼兵主力未至,我军便已败北。此地难以支撑,还是须引兵回都,劝说大王弃了邯郸逃往巨鹿。”遂连夜起营,败回邯郸而来。

早有斥候将张耳兵败的消息报回邯郸,邯郸城举城惊惶。

张耳回朝见了赵歇跪地痛哭道:“为臣无能,今损兵折将大败而回,请自贬丞相之职。”赵歇虽是恼恨,但此用人之际,还是不便责罚,遂道:“胜败皆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以好言抚慰张耳,张耳哭泣方止。

张耳又奏道:“秦军将临,都城危矣,请大王速往巨鹿以避之。”赵歇说道:“寡人早有准备,邯郸钱粮皆已运往巨鹿。只等相国回来,领军断后,以防秦贼追袭。”

于是发榜晓谕全城,云大王欲弃邯郸去往巨鹿避难,城中臣民愿随愿留自择之。那邯郸城平民才脱秦国虎口,哪个愿又落入秦军的铁蹄之下,皆愿随赵歇逃往巨鹿。

于是家家户户收拾细软,扶老携幼跟随着赵歇起程就道,共有十万余众。一路上男女相拥,哭声不绝。

张耳领军断后,望此逃难场景,心生凄凉,喟然叹道:“想乱世之初,我与武臣、召骚北伐定赵,扬鞭跃马月下十余城,当时是如何威风。不料时过境迁,竟落到今日地步,岂不悲乎!”途中且行且望,嗟叹不已。

忽然烟尘飞扬,却是秦军先锋章平与典军校尉李烈领兵杀到。

张耳便领军与秦军厮杀。赵军刚败一仗,士气低落,只是事关大王安危,方舍命相抗,奈何秦军兵凶将猛,却是难挡。那逃难的百姓皆被冲散,四下奔逸。赵王歇与群臣便由轻骑护送,快马去了巨鹿。在这当口,他为了保命,连随他逃难的百姓也顾不上了。

邯郸往巨鹿的道上,又是一番好杀,直战得昏天胡地,日月无光。

那章平,李良,李烈皆有过人之勇,赵军众将难敌他三人左冲右突,眼看又将大溃。便听号角声从远方响起,烟尘扬起一天,却是赵将司马卬领巨鹿军前来接应。

章平见赵军有援,乃鸣金收兵,径去占领无兵防守的邯郸,等候章邯领主力大军到来。

未两日,章邯大军抵达。那章邯入到城中,见邯郸便是一座空城,除老弱难行者外,没有多少生灵。先到王宫查看,但见宫廷墙院,并无损坏,城中民房,亦如平常。乃对众将道:“本侯出关东平定天下,不能久驻邯郸,若我军去后,赵民复反,据城为守,亦是后患。不如迁徙赵民去别处居住,将邯郸城郭尽毁之,使其民无险可依。日后本侯再远征各处,邯郸亦不易背反也。”

于是章邯令收集四县民众,拆毁城墙,又将赵地百姓,尽行迁往河内。至此,这历史上闻名的天下大都会邯郸便从地球上彻底抹去,只留下赵王宫的残垣断壁,供后人凭吊追忆。

接下来章邯自提大军,将巨鹿城围得如铁桶也似。也不攻打,只在巨鹿城外设下埋伏,静候赵国各处援兵到来,一一诱歼。众将问他何故不擒杀赵歇,章邯笑道:“鱼已落网,要杀要烹皆由我心意。那赵歇自称贼王,在本侯眼中不过一鼠辈尔。赵地英雄,独有李左车,陈余二位纵横家高弟。此二人一在河东,一在上党,皆手握重兵。若得知赵歇身死,必再立赵国公子为王。等我军去后,便要卷土重来收复失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