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 (第1/4页)

陈平冷笑道:“这密旨既是赵高唆使秦帝而下,赵高谋害大帅之心昭然若揭。那秦廷满朝文武俱是赵高一党,何人会为大帅仗义执言。恐怕大帅去到咸阳,落得与贤相李斯一般下场。”

章邯闻言默然不语。忽问:“道长不是说来助本侯锄灭贼党的吗,何处得来这密旨?”

陈平便亮出底牌,说道:“吾哪里是什么终南山修道士,是鲁公爱惜大帅,特派陈某来劝说大帅弃暗投明。”

“陈某闻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楚国),北坑马服(指马服君赵括),攻城略地,不可数计,竟蒙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却为何?只因功劳太大,封不胜封,威重凌驾于朝廷,故被大臣陷害,借故以法诛之。”

“今大帅为秦将数年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之势丝毫不减,反而愈来愈烈。那赵高弄权专行,将巨鹿战败之罪推卸与大帅,企图以其亲信取代将军。将军久居于外,对秦廷之事想必知之不多。其实赵高专权以来,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哪有道理可言。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此乃天意妇孺皆知。今大帅仍本愚忠,为秦廷出生入死,却内不能直谏,外将为亡国之将,岂不哀哉!”

“与其如此,将军何不阵前倒戈,与诸侯约共攻秦,并分其地,不失得封国称孤。与沦为阶下囚,含冤而死祸及妻儿相比,孰更明智,不用陈某分说,将军亦能自知。”

“望将军自图之。”

陈平口若悬河,一席话如大河奔流,说得章邯哑口无言。

陈平已知章邯动了心,又道:“闻大帅曾言,只要秦廷不负大帅,大帅今生不负秦廷。今秦廷已负大帅,刀已加颈,大帅还要犹豫吗?”

章邯沉吟半晌,说道:“若要本侯降楚,须依本侯三个条件。”

这事陈平早就料到,含笑道:“大帅请讲。”

章邯道:“第一条:若裂地封王,我崤山三兄弟都要分封。”

陈平闻言奇怪,怎么把董翳司马欣也牵了进来?问道:“这是为何?”章邯道:“我崤山三义自结拜以来,情同兄弟不分你我,一容俱容一损俱损。若章某封王,而兄弟不分,何能心安。愿将吾之封地一分为三,给董翳司马欣二人。”

陈平心想这章邯倒挺义气的,一碗饭要三个人吃。反正只那么一碗饭,分给一人与三人也没有什么不同。便笑道:“这个好说。”

章邯又道:“第二条:各路诸侯,待遇要与我军一样,不可厚此薄彼。先生请想,那各路诸侯,除楚军外,都是章某手下败将,怎可居于章某之上?”

陈平哈哈一笑:“大帅放心,断不会亏待了你们将士。”

章邯见前两个条件陈平都答应得很爽快,心中也十分满意。便又提出最后一条:“若要攻打关中,我军将士不可为前驱。”

陈平闻言一愣,心想你们二十万大军想做看客,哪有这种道理。问道:“这又是为何?”

章邯道:“那关中之人皆是我军中士卒的父老乡亲,如何忍心看见刀兵相见?这也是人之常情。”

陈平摇头道:“大帅前两条陈某均可允从,但第三条万万不可。此去关中,鲁公并不想要你军将士阵前厮杀,而是为我义军开道。只因那各处守将,皆是大帅的旧部。凭大帅的威重,所过之处尽可唤之而降。如此一路顺风无阻,可免去三军刀兵之苦,岂不是美事一桩?”

章邯沉思片刻,额首道:“如此亦可。”

搞掂了章邯,陈平便乐滋滋回楚营报喜。项羽见陈平果然有本事,也对他刮目相看。

陈平因说降有功,被项羽封为素城侯加护军都尉,留在项羽身边做了谋士。

※※※

秦军将士,其实心里早就不想为那残暴寡仁的秦廷效命了。章邯将投降的打算对众将一说,竟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拥护。

独有那将门之子典军校尉李烈不愿降,说道:“我李氏一门忠烈,安能从贼?诸位愿降是诸位的事,李某绝不同流合污,令祖上蒙羞。今去也,他日沙场再与诸位兵戎相见。”

说罢,引亲信百人离营而去,投三川郡守胡东而去。

章邯便清点军马,登记造册,派人去楚营联系投降事宜。

纳降之日,章邯全军弃甲,举白旗尽至殷墟。章邯想到自己一世英名,竟落得投降这步田地,不由满腹心酸,潸然泪下。

项羽少不得安抚章邯,也未失信,当即封章邯为雍王;封司马欣为塞王;封董翳为翟王。(先冠个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