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У氖牵�笔蔽衣虿黄稹W詈笳舛源蠊癖宦舻搅嗣拦��

【多宝格】

到了清朝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时期,全国的收藏热再度兴起。这时,多宝格就出现了,它已经不是只有一个层面的柜子了。我们从雍正《十二美人图》上面,可以看见当时多宝格的形象。我们推测多宝格是雍正年间发明的,就是当第三次收藏热达到高峰的时候。多宝格专门用来陈设古董,是专属家具。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喜欢古董的时候,经常跑琉璃厂。当时文物商店的收购部就在琉璃厂,那里有一对雍正年间的鸡翅木多宝格,我每次去都观看很长时间,非常喜欢。当时收购部的人说这对柜子不可以卖,于是就一直搁在那儿。十几年中,每次路过时我都进去看看,心里就觉得高兴。后来1995年翰海拍卖时,这对柜子被拿出来拍卖了。当时社会缺乏对多宝格的认识,所以我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回来了,现在还在观复博物馆里展出。

一般情况下,多宝格都是对称的设计,左边有一个空间,右边也有一个同样的空间,并不一顺边。这是多宝格的一个特征。对称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基本原则。多宝格一般都是成对出现,尽管我们看到过很多单只的,但那都是历史上就被拆散了。

多宝格的出现,表明社会富足时期的到来。今天就是这样。现在很多人家庭面积改善了,就跑到家具市场买一个古董柜子,不管是真,还是假,反正搁几件古董上去,就很高兴。这是社会富足的一个标志。

古董的陈设,由早期的案、榻之上的陈设,到万历柜里的平面陈设,再到多宝格的多层次陈设,这是陈设性家具的一个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家具设计意图的走向。

【面条柜】

刚才说的都是陈设性的家具,还有一种完全储物的家具。第一种是明代最经典的柜子,俗称“面条柜”。样子是上窄下宽,呈“A”字型,所以英文里叫“A型柜”。南方人说得更通俗,叫“大小头”,显然是底下大,上面小,很形象。面条柜的设计非常科学。它利用了物理的重心偏里的原理,把面条柜的门打开以后,不用关。因为重心偏里,柜门在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会很缓慢地自动关上,很神奇。我曾经给一个美国人演示这个柜子,我打开柜门,一松手,它自动就关上了。美国人很惊讶地说:“我儿子终于有治了!我儿子从来不知道关门。”

面条柜除了自动关门的优点外,还有非常好的视觉稳定感。因为它下宽上窄,当你离它很近的时候,更有稳定的感觉。一般人很少注意,当我们走近上下垂直的柜子时,由于视差的变化,柜子会变成上宽下窄。而当你走近面条柜时,它就变成直的了,这是一种利用人的视差、利用人的内心很细致的感受,设计出来的一种经典的柜子。由于面条柜的设计理念与众不同,所以它是中国古代家具中最贵的柜子,是西方人最为追逐的柜子,而我们自己往往会忽视。

面条柜进入清朝以后,数量就逐渐减少。民国到现在,几乎没有人再生产这种柜子。很多人就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为什么这么优良的柜子,反而不用了?这与我们国家人口增殖有很大关系。明末时,中国大概有不到1亿人。这种统计在学术上有各种争论,但一般都认为到明末,中国人口在9000多万到1亿人左右。到了乾隆朝,人口翻了两番,是4亿人。最重要的原因是晚明引进了番薯和玉米,这两大植物救了很多中国人的命。中国过去五谷杂粮都比较低产,一亩打200斤就算很多了。这两种植物的引进,是人口急剧增殖的一个基础原因。当然还有政治原因,就是康乾盛世的整体社会因素。

人口翻了两番,但房屋面积没有相应扩大。人均居住面积在下降,要求家具的摆放更紧凑。面条柜的摆放,必须是左一个、右一个,必须拉开,它不能靠在一起摆。因为当它靠在一起时,两个柜子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大的倒三角,视觉上不舒服。对于清朝人来说,这种柜子不再适合日益缩小的居住面积。

我们到解放那年,还是4亿多人,当时的口号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团结起来,就是4。5亿人。我们从解放到现在,不到六十年的时间,人口增长得非常快,大概增加了两倍,现在有13亿多人。这个数字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顶箱柜】

人口增加了,建筑跟不上,这时就要考虑家具的设计。这时一种符合要求的柜子就诞生了。这就是直边的方角柜,上下一般宽,可以靠在一起,节省了室内空间。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大型的组合储物柜: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