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第1/4页)

大家不要认为审美是天生就有的。我讲过,审美一定是后天学的。创造美有可能是天生的,比如有的人嗓音天赋非常好,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训练,他就可以唱出非常优美的歌。但是你能听懂优美的歌,你一定是后天学习的。所以,一个人当他贫穷的时候,他没有机会去学习。当他生活富足了,就对美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听这样的课呢?是因为今天的生活好了,你能够坐下来听一听我们古代创造的这个美了,这个美是一个客观存在。过去我们不仅不去主动地去学习而且还持一种批判态度,那是因为社会的贫穷。社会富足会改变我们对社会的看法,会改变我们对美的看法。

【包袱皮】

乾隆时期还非常流行一种特殊的瓷器,叫〃包袱皮〃。其实雍正时期就有了,很少;乾隆时期流行;到了嘉庆后期,就不再流行了。这种包袱皮的瓷器之美给人的第一冲击力非常震撼。

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瓷器的时候,围着它转了很久。我不能想像,以坚硬表现柔软能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都知道,瓷器是硬质的,丝巾是软质的。在瓷器上把这个丝巾包过来的时候,像真的一样,非常柔软,那个皱褶、起伏都做得非常精彩。这是鼎盛时期的一个标志。嘉庆早期,就是乾隆当太上皇的时期,还生产了一批这样的瓷器。

大概是1996年的时候,我们经过拍卖买过这样一对瓶子。那时候的人对瓷器的这样的认知是非常低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瓶子,它是一个极为精美的工艺品。你想想它的表达能力,就是我说的以坚硬表现柔软,堪称一绝。

【道光皇帝的节俭】

清朝跨过嘉庆,到了道光就开始走下坡了。道光皇帝本身是一个勤俭著称的皇帝,在整个清朝的皇帝里,他最勤俭。因为他看到这个国家有点儿支撑不住了。他心里清楚,家里还有多少干粮,别人是不清楚的。所以,道光皇帝提倡节俭。

道光的节俭在清朝是出了名的。他自己给自己规定,就是我的衣服不洗过三遍是不能换的。你知道在乾隆时期衣服是不下水的,穿完就放弃了。我们过去的丝织和绣上的衣服一下水就容易发生颜色的蔓延,就是把别的地方染了,所以它轻易不下水。那么,道光皇帝说,他的衣服要下水三次才能换新的,可见他的勤俭程度。

清代有一种特殊的服装,可能今天去冷库的人能看到,一般都看不到,叫套裤。套裤只有两条裤腿,穿的时候套在腿上,有点儿像套袖。套裤的膝盖处特别容易磨损,穿破了以后就要打上补丁,按照宫廷的记载叫打掌。

我们一般说打掌是指鞋上,但是裤子上在膝盖上补上两个补丁叫打掌。道光皇帝自己的套裤都打掌,导致清代到道光时期形成一种时尚,就是所有的大臣,不管这个裤子新的旧的都打上一个掌。一方面取悦于皇帝,另一方面是跟上这个时尚。我们看到有些人的西装,就是新的也在胳膊肘上打上一个补丁,跟当时异曲同工。

有一天道光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曹振墉,撇了曹振墉一眼就说,〃你这个套裤上也打掌吗?〃军机大臣曹振墉以圆滑著称,早年皇帝问过他一句话说:〃鸡蛋多少钱银子一个啊?〃曹振墉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事坏了,因为内务府上下都是串通的,蒙皇帝,他没法回答这鸡蛋多少钱一个。所以,他很滑头地说:〃臣自幼有病,平生不吃鸡蛋,所以不知道鸡蛋多少钱一个。〃顺理成章。但他这回不能说:〃臣自幼有病,平生不穿裤子,不知道这打掌多少钱一个。〃他只好卯足了劲儿说了一句,得需要三钱银子。道光皇帝说了一句,说:〃你那儿还是很便宜的,内务府给我打的这个掌五两银子。〃你知道,这五两银子买套裤得买多少条吗?皇帝是不知的。

我们了解了道光的这个精神面貌就知道,就知道由于粉彩的制作成本高于青花,所以到这时就衰退了。

【事愈大,心愈小】

我曾经买过一个残的粉彩方瓶,画着五色龙,口是碎的。我买的时候两块钱,卖我那个人我记得清清楚楚,他跟我说:〃这个瓶子在文化革命前是好的。文化革命抄家的时候,他眼瞅着红卫兵小将把这瓶子从他们家窗户扔出去,口撞在树上所以碎了。身子非常完整。〃卖给我的时候两块钱。这个残原碎的方瓶,在我们家窗台上摆了二十年之久。我对道光粉彩的了解,全部是通过这个瓶子。每个时代的颜色都不同,看多了就非常清楚,多了哪个颜色,少了哪个颜色;同样的颜色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同样是红色,道光时期的就没有乾隆时期的红色饱满。

我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