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 (第1/4页)

社会的一个极大的需求。张鸣岐是浙江嘉兴人,他的炉有〃张炉〃之称,我们说过明代,晚期的时候最著名的手工艺人中张鸣岐算一个,紫砂壶里是时大彬,螺钿是江千里,我们这些名人都说过,那么张鸣岐的炉它不是平白无故就有名的,做炉的人多了,为什么它有名呢?它有两个特点是别人所不及的,第一个特点书上有记载,说它置于红炭不烫,我们今儿灌一暖水袋子,那水热了还都烫呢,都不敢拿,但是它这个手置于红炭不烫,好处是什么呢?你既取了暖,又没有烫伤你,另外,你不烫一不定期是导热系数控制得好,不烫就延缓了它的热的衰减,所以它长时间保温,这是它一个记载。它第二个特点书上记载说用脚踹之不瘪,手炉是手里拿的,脚底下做得很大的暖炉,有时候冷了脚搁在上头,强度非常大,你看着它很细,但是你拿脚踹它它都不会瘪下去,强度做得好。

我早年在上海买过一个手炉,上面的盖子追求藤编的效果,非常细致。这个香炉的盖是可以任意调转180度,盖上以后只需拿着盖,下面的炉身都不会掉下来,严丝合缝。我当时买的时候,大部分人还不关注它,价钱在当地算贵了,但让我看就算很便宜。手炉里还留有一个民国时期手写的纸条,写明这个炉的来历。底下落款三个字:香音斋,应是第一个使用者的斋号。

手炉保存下来的不如香炉多,原因是手炉一直在用,香炉在历史上是断断续续地使用。兵荒马乱的时候大家没有心情去点香炉,香炉往那儿一扔,这一扔可能就一百年,这百年没有人用,它就不会坏,手炉一直在用。20世纪80年代我去浙江乡下的时候,看见老太太还捧着手炉呢,由于它使用它就容易损坏,损坏了那就以新代旧,旧的就毁掉了,所以手炉保存下来的反而不如香炉多。

【熏炉】

再有一类是熏炉,主要用来熏衣和焚香。熏炉一定要有盖,没有盖就不能称之为熏炉,炉盖在熏衣的时候可以保证衣服的安全。首先,衣服不能被火燎着了。本来挺漂亮的一件衣服,想给熏熏香,结果燎一大窟窿,搁谁都得不高兴。其次,盖子可以防香灰,熏完的衣服不能蹭得到处都是香灰

过去老说一句话叫〃红袖添香夜读书〃这添的香就是这熏香,一般是粉末状的、块状的、盘香状的,那个添香都是很收敛的,等夜读书的时候如果有这么一股清香的味飘过来,那确实还是很惬意的,一定不是柱状的,柱状的香都是供奉的。我们有的电视剧不明白,弄着红袖添香弄三柱香往旁边一扎,给老爷祭祀了。

【洒金】

到了晚明的时候,铜器有一点俗事儿,这特别迎合中国人的虚荣心,就是洒金。所谓“洒金”就是局部鎏金。人们觉得这铜不够意思,得上大金块子,看着值钱,所以洒金铜器在晚明到清初非常流行。

晚明时期的洒金铜器主要流行于江南,首推上海地区,比如有个人叫胡文明,他制作的铜器上落款〃云间故文明制〃。云间指的就是上海松江地区。故文明制的洒金铜炉,按照西方人的观点,就觉得它俗。他老往上面鎏金,弄点很时髦的图案。但这种风格在当时非常有市场,被称为“胡炉”。他去世以后,儿子胡光宇接着做。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品牌意识很重要,底下写胡文明,有名,好卖。到儿子这儿,如果写儿子自己的名字,没人认,卖不出去;写老子的名字,又不怎么甘心,那怎么办呢?只好连老子带儿子一块儿往上写。

曾经有个人拿了一件洒金铜炉来说:“我这儿有一个日本炉,您给看看。”我说:“你这怎么会是日本炉呢?”他说:“您看这底下的款,写着明男光宇,这不日本人吗?”实际上,晚明时期中国跟日本的文化是在交流,所以这上面的图案确实有点儿日本风格,他就认为是日本造的。我说:“这底下的款你得通读。”底款是“胡文明男光宇制”,什么意思呢?胡文明的儿子胡光宇制作的,但这“胡字就省了。〃胡文〃这俩字不念,光念〃明男光宇制〃,这不真成日本人了吗?还不能说他是知识不扎实,干脆是没这方面的知识。这件事说起来完全是个乐子。

明清铜器作为艺术品,它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原因是铜是贵重金属,贵重金属它又可以再度利用,所以稍微有一点背离了当时的审美情趣的东西,迅速就被化掉,它就不会生存,从这个角度上讲越简单,越单一的,比如宣德炉这种造型的,都反而能够流传下来,由于铜材料的一个特殊性,它工艺性就一直趋于保守,我们看很少有人用铜做艺术品的时候大量创新,很少,就很保守,那么正是这个保守,使明清的铜工艺品能够保留至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