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1/4页)

“老虎不发威,他当我们是病猫。”赵岩突然哂笑一声。

“主公打算如何应对?”茅元仪对赵岩问道。

赵岩果断的说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只能在沉默中灭亡。朱由检既然仗着他是皇帝为所欲为,我们是时候让他好好清醒一番了,立即起草《清君侧告书》发布天下,不日山东出兵清君侧。”

茅元仪神色复杂,但还是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崇祯现在敢跳出来找麻烦,所依仗的不过是他的皇权宝座,要想消除这方面后续的麻烦,唯有军事逼迫,否则就会被冲着呢得寸进尺。

“陕北之事暂且放下,即日返回登莱。”赵岩雷厉风行的说道,果断的放弃陕西方面的行动。

只要把崇祯的脊梁骨打折,陕西之事再言不迟。

赵岩的决策一下,整个参谋部顿时忙碌了起来。

“书信一封与卢象升及朱大典,言明事件经过,晓之以理。”

“书信一封与四川巡抚邵捷春,再送上白银万两,让其且作壁上观。”

“命令游学锋驻四川,继续经营移民之事。”

“命颍州、邯郸戒严,严防内部叛乱。”

赵岩一条条的命令下达了下去,参谋部开始紧急执行,仅仅半日,便将赵岩的命令执行了下去。

接着赵岩便清点人马,返回登莱。

赵岩回登莱分两路,赵岩带着八千骑兵先行,秦致远统御韩胜的第四营,及颍州三万乡勇后续前往山东。

赵岩一路急行,只消十日,便已返回赵家堡。赵全对赵岩说道:“公子,我们是否可以推迟到明年再行清君侧,此番若是与朝廷作战,那便是三线开战,一个不好,就会影响到辽东战事。”

这是赵全鉴于兵力与后勤方面的考虑,虽然他对赵岩的决定十分支持,但毕竟是三线作战,兵力非常分散。

“无妨,此番清君侧,调动两个骑兵营,一个步兵营和三万乡勇即可,一个月内可以解决战斗。”赵岩既然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自是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

赵家堡上下很快进入战争状态,一条条命令从赵家堡不断的发出。

首先命令山东各地,及颍州、邯郸戒严,同时赵岩派出了几个心腹的教委,前往颍州和邯郸,以防内部出现问题。

同时赵岩将朝廷要与清军议和的消息放出。

再则,赵岩便让人将书信送了出去。此番欲清君侧,必须有人支持,而他给卢象升、朱大典写信,就是想获得他们二人的支持,或者让他们保持中立也可。

给二人的书信中,把话说得比较明白,赵岩向他们二人保证,只是发兵进京清君侧,不会在京师逗留,决不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事。

他们二人的态度,赵岩摸不太准。不过就算是他们反对,只是麻烦一些罢了,并不影响大局。

他们二人手中的兵马虽然精锐,但军中有大量军官都是从赵岩的人。

而给四川巡抚邵捷春的书信,则是尽量让其保持中立,以免坏了移民大计,另外还送上白银万两。邵捷春这家伙较为贪财,自要投其所好,再则只是保持中立而已,崇祯也不会把帐算到他头上。

在赵岩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下,相信此人会作壁上观,而赵岩主动与其接触,邵捷春自然不会放弃赵岩递出的善意,毕竟这是一条政治后路,在不知道谁胜谁负的情况下,两边下筹码是最好的。就如同曹操和袁绍大战时,曹操的谋士却写信给袁绍,给自己留后路一样。

朝廷要和满清议和的消息经过宣传部的宣传,顿时在赵岩根基最稳的东三府掀起了百姓的愤怒。

他们的子弟兵在辽东与建虏血战,可朝廷却要议和,百姓岂能不怒?

这股愤怒,逐渐传递到了山东全境。

这时,赵岩让人把起草好的《清君侧告书》张贴了出去。

“告天下士绅、百姓,吾赵岩六年弃笔从戎,操练乡勇,国耻家仇莫不敢忘,三年尝胆,九年誓死勤王,不负天下绅士、百姓所望,于昌平大败建虏五万大军,十年山东将士未曾领朝廷粮饷半槲,血洒辽东,收复东江失地近半,建虏元气大伤,若挥师伐之,必可收复辽东全境。然今朝廷欲与建虏议和,置吾等山东阵亡将士英魂余何地?

山东《大明日报》之以创报,乃为百姓之意可上达天听,君之意可闻达天下士绅,然朝廷今欲查禁,何所故?

朝廷自裁撤驿站始,书信传递迟缓,延误战机,吾山东士绅见此况,是以自费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