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第1/1页)

十岁时她 chapter2: 我仍旧向前飞奔的心灵 ============================================== 1982年10月30日 纽约 那部名为《处女泉》的短片构思震动整个了上东区艺术圈。 这是一个讲述女儿被奸杀,父亲复仇后涌出了圣洁的泉水的简单故事,对信仰和罪孽的刻画却达到了近乎神造的地步。 画家在短短的十几页纸内为锋利冷峻的线条和精致凌厉构图而疯狂,作家从少之又少的对白中寻获了失落的《伊利亚特》风格,哲学家中则掀起了对信仰的辩论狂潮,导演们罕见地从纸质草图中读出了许多影像作品都缺乏的强大张力。 那些仅用黑色水笔填就的简洁画面却饱含版画般粗犷雄厚的情感,它们出自于彷徨的牛仔之手才合常理,但申请表格上伊斯特·德比基的照片纤弱纯洁得如同百合花,再三确认后艺术家们才相信这不是某个爱女心切的大师甘当枪手的结果。 接着整个艺术圈为伊斯特·德比基给献上了最至高无上的礼仪————他们没有对她的作品进行任何宣传和评论,而是不约而同选择保持沉默。 艺术家们,这个喧嚣浮夸的群体能轻而易举地把一片花瓣描摹为空中花园,他们善于用扭曲的镜面讲述事实,勾勒梦幻,引起追捧。但是不知怎么回事,出于某种植根于人类本性的敬畏,所有人都同意让这位天才过早地接触本应属于她的荣誉对整个艺术史和全人类来说都是有害的,因为此时这颗璀璨的星星发出的光芒虽已是许多人的终点,但是没有人怀疑对她自己而言,现阶段的作品仍旧处于稚嫩粗糙的水平。 她毫无悬念地被录取。 在她入校后,即便校长明言要拿出作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冷静接触伊斯特·德比基,但是这样纯粹的崇敬怎么会完全无影无踪?教授们竞相秘密地传阅那几张薄薄的纸片,课堂上狂喜炽热的眼神总是如聚光灯一样打在她身上;不少在艺术圈里有门路的同学都被他们的门路提醒要仔细留意她的一举一动,抓住一切机会和她交往;当教授决定谁能在学习任务上和她搭档时总要为如何处理纷至沓来的请求、走后门甚至贿赂而头疼。 两年内,她几乎横扫整个电影学院的奖学金,在剧作、导演、摄影课程上都让人印象深刻,让人惊讶的是,她对洪水般涌来的赞誉和崇拜无甚感觉,虽然天才惯有的恃才放旷在她身上偶然现出轮廓,但她性格天真可爱,对待课业也是勤勤恳恳,又长了一张招人怜爱的小脸,她在这所栖身于纽约繁华市中心的学校中如鱼得水,快活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