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页 (第1/1页)

哈利·韦恩斯坦的神秘主义灵感由此场小捷而来,当时他正在瑞典度假,吃着驯鹿肉片时想起了这个国度中诞生的传奇巨星——葛丽泰·嘉宝,和伊斯特·德比基一样,她们在片场的称号都是“陛下”。嘉宝是一个神话,因她极端神秘避世的作风,在息影之后几十年仍被观众深深铭记着。 他心想,一个嘉宝式的传奇就是他要制造的。既然嘉宝能让米高梅赚疯了,那么伊斯特·德比基也成。观众们等待下一个不露面的已经太久了,该是由他推出一个导演界的嘉宝的时候了,一个同样才华横溢,但隐于人间的天才,清心寡欲,醉心艺术,再加上巧妙操作的曝光频率,或许调配一些私生活传闻?每一个点都踩在了观众们的神经上,一阵兴奋如电流穿过他的心脏,他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电话。 于是就有了这一张《名利场》1985年六月刊的封面:新锐导演伊斯特·德比基背向镜头而立,没有正脸,只稍稍偏露出一点秀美的鼻尖来。她长长的浅金色头发从封面的上四分之一部分开始直直铺展满剩下的空间,在那丰盈闪亮仿若流动的香槟波浪的卷发起起伏伏中,可以看到许多个略小的人像在浮沉:有象棋天才塞缪尔·雷谢夫斯基,刚刚逝世的文学天才杜鲁门·卡波特,还有新近崭露头角的数学天才陶哲轩等人,如果再看仔细一些,你会发现人像间还缀着还有一些《处女泉》中的符号元素:十字架啦,白桦树啦,羔羊啦。这本月刊的标题被显眼地钉在中部——“a of the talent天才时代———‘好莱坞贞女’引发的热潮”。 此刊一经发售即引起轰动,《名利场》报道好莱坞艳闻太久了,这次一反常态的庄重风格本就是一大卖点,更不用提这张由著名摄影师蒂姆·沃克掌镜的封面极强的美感和冲击力了。还没完,《名利场》此次内页的专题报道也专门呼应了标题——探讨天才被追捧的社会心理,由拿过两次普利策奖的王牌记者约翰·卡瑞尤完成,质量极高,充分反映了当今娱乐精神下众生心理,被认为乃是不可多得的文学艺术和深度兼具的报道。 此刊大获成功,在发售的报刊摊被迅速一抢而空,有读者为了求购甚至愿意花三倍的价钱,《名利场》所属的康德·那斯克集团股价一路升高。这份和谐、完美的刊物获得了当年的“国家期刊奖”,负责的编辑蒂娜·卡特以三倍的薪水被《纽约客》挖走,同时还赢得了1985年度的全美最佳封面奖。 而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封面的主角——伊斯特·德比基了,现在她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文化符号。如果你到街上去转转,能看到从未露面的伊斯特·德比基“肖像”被印在t恤上、手包上,到处都能看到模仿她留着铂金色长卷发的女孩子,她们把一些小装饰品穿插地别在头发里,然后晃动着头发,想要重现那种香槟波浪一样的美感。人们对她越发好奇,“好莱坞贞女”这个名称几乎成了全球通用的代称,她的长相如何人们无从得知,不过据拍摄现场的工作人员透露“相当有吸引力”。这样一个女孩,才华横溢,外表瞩目,却仍然努力回避着世俗的打扰,追寻着艺术梦想,谦逊淡然,这样的形象感动了整个美国,她成了新锐导演的领军人物、文艺青年心中的偶像。科罗拉多的一个摇滚乐团甚至为她写了一首歌,主唱大胆热情地向她求爱,还在歌词中给她封了圣。 伊斯特摘下耳机,关掉了那首有些嘈杂的歌,准备步入搬迁后位于洛杉矶的尼拉麦克斯公司总部,把新剧本交给韦恩斯坦。 新办公楼装修得相当气派,很有六大制片公司的风格,她想,被允许在洛杉矶置地、落户,或许也是尼拉麦克斯事业更进一步的体现。 她走出电梯,首先看见半掩的办公室外桌子后秘书琼·贝克惊慌的眼神,三年多时间没见琼变得憔悴了许多,眼下的黑眼圈泛着青紫色。 她刚想打个招呼,琼快速绕过办公桌,按住了她的肩膀。“你怎么一个人来的?”她厉声说,把“怎么”这个词重复了三四遍。 “什么?”她刚想开口,琼用近乎粗鲁的方式夺过了她手里的剧本,低声说,“你先走吧,我来送进去。” 这种不寻常的“冒犯”让她顿时警惕起来,想要抽身离开,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伊斯特!快进来!”哈利·韦恩斯坦拉开了那扇厚重的大门。 他像一个粗野的猎人,嘴角狠戾地向下撇,体格中有巨大的力量,南瓜形的身体把西装绷得紧紧的,眼神野蛮,毫不掩饰的欲望在其中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