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 (第1/4页)

中庸之道。试图将这一场必定累及整个大唐江山的一事压制到最小程度。

要做到这点,则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又因为这两方地人无论是太平公主又或是平王李隆基都是绝对强势的人物,李旦也当然知晓这个平衡点首先也必须得具备能够平衡这两者地实力。

原本皇帝陛下李旦是想扶植一个有些起点根基之人。比如陇西李氏家中的那个青年,最不济也得是个世家子弟或者是朝中大臣,但这些人后来都在李旦地百般思虑下为他放弃,原因也不复杂,他根本不能保证这些人会不会在日后争斗时摆脱这个平衡点的立场,转而投靠太平公主或是平王二人间的任何一方。

若真如此,那局面自然不是李旦所想看到的,因此他最终决定终于还是落在了那个神奇且也突然出现的少年身上,其实李旦选择那个少年也是经过了诸般考虑,他首先在韦后事前将他手下的那些人送给那少年,是想看看那少年会不会是个薄凉之人,所幸不曾叫他失望,即便那少年拥有了他的耳目,也依旧是每逢要事必先请示,告诉予他。

再后来便是韦后之事的那一夜,他当然知道那一夜那个少年的许多安排,虽然其中有不少成分是在为一己私欲而安排,但落在李旦眼中也无可厚非,那个少年始终没有根基,他也必须得通过这些手段取得一点根基,最终于的是,虽然是在为他自己安排的那些布置,但起码还是做到了他当初的要求,三郎李隆基也终将平定了韦后之乱,而过程中那个少年显然出力不少。

那一夜得知那少年的手段不俗,才智远胜旁人之后,李旦又经过一系列暗中的考察便选择了张宏。可其实没有人知道,皇帝陛下李旦选择张宏,也是因为张宏在面对太平公主时的态度,以及他在面对平王李隆基时的态度,确实是李旦最喜欢看到的两种态度。

可这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是何等人物?那个少年又凭什么能够站在这个平衡点的立场上得以存活下去?他若没有一些权势又怎能来做这个平衡点?

因此接下来在皇帝陛下李旦最不想看到的那些事发生前,李旦所须要做的便是给这少年权势,让他处于万人之颠,让他有能力有资格站在这两个绝对强势的皇室之人中间。

而这也便正是接下来皇帝陛下李旦对张宏表现出格外青睐的原因,他要张宏得势便须要尽量满足张宏的野心,这个过程还不能花费太长时日,因此皇帝陛下在其中也曾经拔苗助长。

效果不知,但皇帝陛下只能如此。

自张宏到江南道后,对于张宏目前的处境。李旦当然都了若指掌,他从江南道上张宏的表现来看更加坚信这少年的手段不俗,也感觉到他选择这个少年绝对是个正确地选择,而也正是这种感觉让皇帝陛下在后来江南道的那些事中始终是站在了张宏的身后,包括不惜将朝廷税银暂借那少年以资急用而惹来朝廷非议。

能够满足的李旦都不会犹豫,他很清楚这一个小人物要上位的必然途径,也是他须要付出的。可是,眼下这件事倒实在棘手。李旦看着御案之上的这封密信一时微皱了眉头。

神龙殿中的宫人都被他唤了出去,他在这样一个安静地环境下分析着这少年信中言起之事的可行性。但却始终没有结果。

江南道地局势对于李旦来说不是那么简单的,他虽然近年来根本不曾去过江南道,但身为掌握整个天下的皇帝陛下,李旦当然也不会不清楚那处的局势。其实在他看来那个少年似乎对江南道还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他根本不能认清江南楚氏究竟骇人到一个怎样的程度!

当年的太宗皇帝对这等门阀世家都属手无策,那在这时皇权旁落朝廷动荡之际,李旦又怎敢轻易对江南道动手?江南楚氏啊,即便到现如今所表现出来的实力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当这楚氏真正反扑之时,那时才能体现得出一个大门阀所具备的实力。

密信展转在李旦手中折叠,他想着那个楚氏家主楚南轩。以及他所知道的楚南仁等人的一些情况。十分犹豫。

身上的明黄龙袍在上金碧辉煌地神龙殿中显得褶褶生辉,李旦微微凝着地眉目也随之清晰。犹豫了许久之后,李旦终于捏着这封密信向着神龙殿外走去。

他须要去见一个人。便正是张宏先前曾经在相王府上见过的那个,让他感觉颇为不舒服地那个老人。

太平公主府上。

这时的太平公主殿下依旧是在公主府正殿之中。她地面前站着一个相貌清秀,但神情自然而然冷峻着的青年人物,这个青年太平公主在以往是没有印象,而是在后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