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这时连范仲淹和那位公公都好奇起来,石坚曾说过一旦棉花推广,天下人再也不愁衣服穿,连皇上也知道此事,可后来的奏章上来都说这种棉花是暖和,可不能碰水,那里面的棉籽也没有办法剥出来,更不用提织布了。原来这少年说出这话,恐怕早就设计好了这种机器。这张图纸正是黄道婆在松江(以前可没名气,现在大大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吧)传授的一套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黄道婆生前没有受到政府重视,一生流漓颠簸。可正是因为她发明的这种机器,才使得棉花进入人民的视野,使松江富足天下,以后传到西方,引起西方纺织工业革命,从而使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说她为世界都做出了无比的贡献。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个华知州拿到这个图纸大喜,他自家人也听了石坚的话,种了不少地的棉花。他又眼巴巴地看着石坚另一张图纸问道:“石相公,听说这张图纸上的机器比下官这张还要先进?”

石坚将图纸打开,果然两下一对比,石坚手上图纸更复杂,这纸图纸上画的是1764年英国J。哈格里夫斯制成竖式8锭珍妮纺车,以及后期手工操作的翼锭式罗拉纺纱车和走锭纺纱车,还有1775年英国人J。克雷恩制成针织经编机,1785年英格兰人T。贝尔综合前人成果研制成功滚筒印花机。可以说是纺织工业进入机器大生产之前最先进的手工纺织机器。

石坚叹了一口气,他想到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纺织技术,都是从中国流传出去的,可中国历代王朝对科技工作者不重视,导致了中国工业的落后,直到他穿越前还没有追赶上。

他说道:“岂止是先进,这张图纸比大人手上那张无论速度还是效率都在快上十倍。”

这一下,所有人都糊涂了,为什么好的不用反而用差的?

老太太也迷糊不解,用棍子敲了一下石坚的头,说:“你是脑子坏了啦!”

这一棍敲得不轻,将范仲淹和华知州以及那个公公看得心疼,他们心说:这个少年的头可不能敲啊,万一敲坏了怎么办?

石坚揉了一下头,这个动作让华知州他们三人看了更是心疼,那个公公要是不顾及身份,都想帮他揉揉,这可是石坚的祖母,要是旁人三人恐怕都会动手打起来。

石坚说道:“奶奶,这是有原因的。”

正文 第四十五章 办法

更新时间:2010…6…26 8:08:40 本章字数:3959

石坚说:“小子说过,棉花产量一亩地可产籽棉近千斤,当然现在还不行,用了小子的种植办法五六百斤还行的,也就是说一亩田能产出三四百斤布匹。”

虽然早有了思想准备,眼看得以实现,这几个人还是觉得心跳得发慌。其实石坚这里出现了一个失误,他听到的产量,那个农民的田亩是一百平方丈,也就是标准田亩1。6倍。结果到了秋后棉花收上来,叫他郁闷不已。(谢谢大大的指点,不然等棉花收下来,漏子就大了。的确小弟我听说的产量是大田亩产量,还是从美国引的细绒棉杂交的优良品种)

石坚又说:“再推出这种机器,纺织更为容易,那么天下人为之巨利,还有谁愿意种植粮食?即使是小子正在推出这几种适合在无人耕种的旱地的杂粮,小子也担心天下因为种植棉花而使粮食不够。”

范仲淹和石坚还打过几回交道,这华知州还第一次听到这少年长谈,这时想到这少年身负天下重望,果然心思缜密,难怪他不等江芨送回杂粮种子,就不放开技术。

石坚又说道:“而且这种机器正式放开,布价自会大跌,可牵连到多少养蚕种麻的人家,是有人笑,却更有人哭。”

众人再次起敬。

“还有巨利之下,不免有人为了手上拥有更多的棉花,借势强占田地,导致千家万户无地可种成为佃农事小,无家可归事才大,贫富不均之下,难免天下会骚动。”

石坚说这话可有原因的,西方国家正因为纺织工业兴起,产生了圈地运动,那可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石坚不知道便罢,知道了怎能让它重演?

说到这里,他用火舌将那张图纸烧掉。虽知石坚话说得有道理,可连范仲淹也看得心疼。

华知州更是站起来,差点动手从他手中将那张图纸抢下,他不满意地说:“石相公,下官不要你这张图纸就是,你何必将它烧掉?”

石坚看他着急的样子笑道:“华大人,请放心,它可在我脑子中,到了小子认为可以放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