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苏中摇头道:“不可莽撞。形势越是严峻,越要保持冷静。”这番话似是说给樊能听,又像是说给自己听。

蔡忠道:“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如今苦守西柳是最下策,我们不如先想办法跳出这个包围圈,再做打算。”

樊能道:“走?走到哪里去?我们的士兵都是土生土长的灵州人,只怕一离灵州地面部队就要散了。”

苏中眼睛一亮,道:“蔡先生之言有理,西柳是非之地,再在西柳待下去,只会成为众矢之的,现在问题是我们要去哪里。”

樊能还是坚持道:“东莱、西莱守军不多,城墙薄弱,一举可以平定。属下愿提一旅之师,斩杀叛将,恢复二城,事情尚有挽回的余地,将军何必退缩?”

苏中摇头道:“多亏蔡先生提醒。也让我想明白了这其中利害所在。东莱、西莱两城对我军而言已成鸡肋,我们从那里已经征不到一个兵,征集粮草也得不偿失,就是夺回来,也要分兵把守,却禁不起大军进攻,没有什么意义。以前我就是顾虑太多,没能及时从二城抽身,导致行动束手束脚,现在阮香可以说是帮了我们一个忙,暂时我们也不用考虑怀州军的问题了,就让阮香他们去头痛吧。咱们还是要离开西柳,让他们三家狗咬狗去吧。”

这时候部将楚云已经从大云山的山沟里转了出来,重归帐下。进言道:“将军说到转移出灵州,属下倒是知道几条出去的路。”

苏中有兴趣道:“你倒是说说看。”

楚云指点着地图道:“灵州西接燕州、京畿,北靠淄州,南临怀州、柴州,东靠大海。横亘在灵州和京畿之间的大秦岭隔断了两地的陆上交通,大秦岭一直绵延到燕州境内,只有一条大路通往燕州,张静斋派有重兵把守。另外还有一条小路,不过今年初张静斋听谋士苏平建议派人修筑了一座要塞堵住,因为地势极险,要塞里只需驻扎两千士兵,即可挡住任何进攻。

“北边跟淄州接壤处是一片平原区,淄州原本无险可恃,但是现在淄州军占据了灵州城、蓬城,形成淄州屏障,两城都十分坚固,现在驻有淄州军七万多人。同时西北还有阮香军驻扎在烽火城虎视眈眈。

“南方怀州军占领乐城之后,面临着东莱西莱绵延的山地地形,不适合大军快速调动。柴州军则自从灵州战事打响就加强了边境守卫,而且那里也是一片山地地形,不适合大军作战。”

蔡忠问道:“海路情况如何?”

楚云道:“灵州人都对海洋有一种畏惧,连打鱼的人都不多,专门跑海路的水手更是少之又少。海船不多,大都残破,近海打打鱼还行,远航非得散了架不可。不过——”

楚云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道:“淄州补给都是走海路,为此淄州军特意在蓬城修建了港口。我听说淄州军最近一批补给刚从东港启运,不日就要抵达蓬城港口,此前增援灵州方面的两万军队也有一部分是从海上运过来的。”

苏中道:“你的意思是——”

楚云道:“属下只是有这么个想法,不过此计太过于冒险。我想突袭蓬城海港,俘获那里的淄州船队,然后我们乘船离开灵州。”

蔡忠质疑道:“这个计划说来容易,风险太大。淄州水军天下闻名,船队来往必有军船保护,而且蓬城海港是淄州军物资周转重地,岂能无兵把守?我军没有水军,即使战胜,那些船只逃到海上,我们岂不是困在蓬城港口了么?还有,刚才也说过,灵州水手极少,即使夺得船只,恐怕也没人会开,再者就算这些都解决了,灵州士兵多数没坐过船,必定晕船,若是上岸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儿,更别说打仗了。”

楚云笑道:“这些我也想过,我已经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

说着拿出一卷卷宗。

苏中接过卷宗,却没看,凝视着楚云道:“你是不是早知道我会有今日,所以什么都准备好了?以前倒是看不出你还有这份才干啊。”

楚云面不改色道:“属下一心只为将军着想,绝无二心。”

苏中阴沉沉地道:“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得到这些我们都没有得到的情报的?又是凭什么敢保证你的计划一定会成功的?你在我背后搞这么多小动作是谁支使你的?让我怎么相信你?”说到最后,已经是声色俱厉,手按剑柄,站了起来。

楚云“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将军明鉴。属下原不知这些事的,一个月前有人找上属下,言道将军在灵州必定立不住脚,少不得从海路转移到别处,又提供了有关淄州军的一些情报。当时我军刚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