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 (第1/4页)

杨玉环话中有话,江采苹留意见李瑁的脸色霎时变了变,却也未异议只字片语。记得上次在寿王府时,杨玉环言词间好像就对李瑁心存诸多不满,夫妻关系听似不怎和睦的样子,不用问也可知,十之**关乎妻妾之争。这年头,男人三妻四妾原属寻常事,压根不足为奇,唯一令江采苹感觉奇怪的实则在于,早在钱青青那一世,江采苹便已从种种或狗血或煽情的影视剧中知悉,史上的寿王李瑁与其结发妻子寿王妃杨玉环是对相亲相爱的夫妻,堪称郎才女貌,情浓意合。然,与杨玉环初次碰见之时,江采苹竟已发觉传说中的这对才子佳人仿乎并不与史相符,今日再见,愈为加深江采苹心中的这种体味,杨玉环眼中的李瑁,貌似无德无才,给人以彩凤随鸡之感。

纵管如此,杨玉环这席话倒也在理。现今的太子殿下李屿,单论辈分,乃与李瑁同是为晚辈,张良娣虽倍受李屿宠,如今却仍是个妾侍,并未被扶为正室,难听点讲,难登大雅之堂。今江采苹位极三夫人之首,即使李屿年前被李隆基新立为太子,入主东宫以来,也未见张良娣来拜谒过江采苹,严格说论,已是不敬。既然人家不把其当回事,正眼相待,实也用不着拿自个的热脸倒贴人的凉屁股。

恰值此刻,小夏子压着碎步行至梅阁,尚未入阁便已听见阁内有几声说笑声,连忙行礼:“参见江梅妃。参见寿王、寿王妃。”

江采苹代为抬手道:“无需多礼。何事,夏给使?陛下可已下朝?”

小夏子怀揣着净鞭哈下腰身:“回江梅妃,陛下刚下早朝。陛下差仆来恭迎江梅妃移驾勤政殿,早膳已备妥在那。”

江采苹略沉思,旋即抿唇笑道:“劳烦夏给使跑这趟,夏给使且先行一步,吾随后便到。”

小夏子答礼:“此乃仆分内之事。陛下的龙辇在殿外,仆且于外敬候即是。”

语毕,小夏子即恭退往阁外。李瑁见了,随即从座上起身,识趣的请辞道:“江梅妃好生珍重,吾就此告辞。”

见杨玉环立刻也随之站起,江采苹婉言相留道:“吾招待不周,寿王、寿王妃不如与吾一同去往勤政殿,少时共陪陛下用膳。岂不亦是乐事?”

闻江采苹提议,杨玉环眸子一亮,李瑁却面有难色:“改日吾再行专程入宫陪父亲大人。太子殿下盛情难却,恳请江梅妃体谅一二。”

李屿现下是为当朝太子,乃李唐王朝名正言顺的承袭者,下一代帝皇,旁人自然轻易吃罪不得。尽管张良娣寿辰,李屿邀请李瑁携同杨玉环来贺寿,有些叫江采苹吃惊李屿的胸襟,但也不便从中横加阻拦。

“既如此,吾也不宜勉人所难。云儿,代吾送寿王、寿王妃。”江采苹原本带分试探之意,人既不从命,倒也不无裨益。

闻江采苹言,云儿应声相送李瑁、杨玉环步出阁。临跨出阁门之际,杨玉环脚底稍停,侧首凝望了眼面带微笑立于阁内目送其与李瑁离开的江采苹,眸瞳倒映着丝丝留恋。

斜睨搁置于案上的那方紫檀木盒,江采苹冲侍奉在旁边的彩儿招了招手。待彩儿立即会意上前,江采苹对其附耳了几句话后,才敛色道:“稍迟办完事,径直回阁来便是。吾顶多半个时辰即可返阁。”

“是。”彩儿应承罢,转即屈膝恭送江采苹莲步轻移,步向阁门外。

阁阶下方,小夏子敬候在龙辇旁,但见江采苹独自步下阁阶来,忙不迭上前搀扶:“江梅妃慢点。”

云儿送李瑁、杨玉环步至梅亭处,未敢多耽搁腿脚,就也急忙原路返回,只见江采苹已然乘坐上李隆基差来的那顶龙辇。

“云儿,汝且随吾同往勤政殿。”

闻江采苹暗示,云儿垂首伴于旁。江采苹既单唤其作陪,想是彩儿留在阁,另有要事需做才是。

正文 第173章 后位

勤政殿。

为免扫兴,江采苹并未提及李瑁及杨玉环特来探望之事。宫中处处布满李隆基的眼线,江采苹自知,即便不刻意说提此事,想必也难逃李隆基法眼。连同东宫那边,此时正在操办张良娣寿辰一事,定然亦在李隆基掌悉之中。

既是用膳,便痛痛快快简简单单的吃。正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安静而不失温馨,如此再好不过。

女人本即话多,故,必要之时,必须懂得收敛。李隆基之所以屡屡单召江采苹独陪共膳,无非是满意于,江采苹跽坐在食案前时的这份少言寡语,全不像后。宫的其她妃嫔一样,每每陪侍于旁时,总在挖空心思的多嘴多舌,句句有所针对,意有所图,往往搅得李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