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 (第1/4页)

“皇上,建奴,本就是善于、、、、、、”

“报,东厂急报。”孙承宗正想说着,却被这一声打断了。

“念”

“启奏皇上:建奴已与联合兀良哈、科尔沁等蒙古部,欲聚集十万精兵于喇尔沁部落,可能沿长城西进,方向目标不明。”

“报,山海关赵率教总兵急报。”

“念。”这还刚刚听完东厂的,山海关的又来了。这个时间一直是光报的高峰期,如此下去堵车是肯定的了。

“启奏皇上:臣最近侦得建奴此段时间密切与蒙古诸部来往,接触频繁,感事有蹊跷,经查发现,在蒙古内部也是不断的调兵,故特向皇上禀告。”

“孙老师,两份光报都听了,说说意见吧。”

“皇上,如今建奴正在朝鲜作战,西部的林丹已经迁走,本不会再有战事,南方已经在打了,除汉阳受阻外,一直都是节节胜利。那就只能是对付大明了,所以情报的分析是正确的。蒙古一直和建奴走的很近,如此的兵马调动、、、、、、皇上,莫不是毛文龙以前所奏的建奴欲道蒙古?”孙承宗既象是给皇上献策又好象是自言自语,但越说越是惊心。

“孙老师莫急,看地图。”蒙古人兵马调动,建奴思动,朱由校不象孙承宗有什么怀疑的,立刻就知道这是建奴借道蒙古打算入关的准备,只是不知道放弃了山海关之后,建奴到底会选择哪里入关而已,如果和历史上一样,那喜峰口也会是建奴的目标。

“孙老师看,从山海关向西北方向,一直沿山海关往西,有如喜峰口、古北口,马水口、 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等这许多的关口,到了平谷、密云之后,更是关口众多,如若建奴有了蒙古之利,这些关口好象都有可能被其扣入。”这就是大明依靠长城的一大弊病,虽然在墙内活的是和平安逸。但一旦被敌人入关,那就是一场浩劫,因为长城之内,几乎是不设防的。

“皇上,边墙的确是相当的长,若被建奴扣入,后果的确是不堪设想,目前唯有紧防死守,密切监视了。”看着地图之上如此长的边墙,孙承宗也没办法判断出建奴将会从哪里入关,这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判断的出。

“目前也只好如此了,传令东厂动用情报组织务必摸清建奴动向。”盯着喜峰口这个地名,朱由校不用问都知道这是建奴第一次入关的位置。只是这一次首先是时间上不对了,首先是自己提前的和林丹大战,给建奴扫清了西进的道路,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提前入关。(未完待续。。)

第452章千里急行

其次,今时不同往日,不会有辽东的袁崇焕前来救援了,当然应该被袁督师正法的毛文龙也在建奴的后方,这些都是历史改变的。袁不来了,那毛是不是能有所作为,也不好说。

但行军的距离太远了,从大同到北京,和北京到喜峰口距离差不了多少,大概有一千二三百里远,最快的速度赶过去,也得七八天时间。

而自己所派锦衣卫是驻守山海关和蓟门两处的,山海关的当然就是驻守在了山海关关内。而蓟门的整个防区却是相当的长,是整个京师长城的边防,所以只能是驻守在了蓟门的驻地——三屯营,那里离喜峰口的位置倒是相当的近,几十里地而已。

如果只是防一下,让建奴从喜峰口入不了关,那太简单了,把锦衣卫派过去,支援一下,基本没有任何问题。但若十万人也如林丹一样,沿着长城走,然后找个关口来个榆林一战的翻版,那大明的损失可就大了。所以想拒敌,就必须是痛歼建奴一回,而且是用他们一直为傲的野战。那就需要自己带兵前去,想到了这里说: “传旨岱海的何可纲率天应军、锦衣卫一万五千人,接旨后火速回到大同。”打仗没有兵是不行的,大同的净军只有六千人左右,怎么够用?先不管别的什么战策战术的,拉过来队伍再说。

“是”!

“传旨孙化元、毕懋康、杜永明,制好的战车等、火枪、六千净军、四千天应军、一万一千锦衣卫的羽绒服不必往大同送了。留京待旨。”战车已经是改良版的了,如今有了火枪,相当来说神弩用的的确是少了许多,并且在车顶部位,用竖盾挡着,还能有个合适的枪架,并不比神弩麻烦。

火枪的生产从第天的三百支,正在不断的参加数量,朱由校也没有太奢望,现在比起洋务运动开始。造那汉阳造的时候。产量参加了好几倍了,慢慢提高吧。

而羽绒服这个没出世的东西的确得拿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