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1/4页)

的翰林进行纂写,并且会摘抄一份进行归档。一份圣旨或是诏书的颁发,很多时候都是整个文官集团和皇权协商整合的结果,是整个大明政治命令下达的体现。以前的林清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但是如今却能以观摩圣旨书写的理由,毫无阻碍的去考据这些材料。

虽然如今并没有进入权利的核心,也没有任何的决策、建议权,但是林清认为想要做官,那就必须得了解清楚现在自己所处的位置,整个王朝的动向,当权者的政治主张和目的,未来发展的方向等等。这些东西,翰林院里没有人会教你,但是你却有机会去学习、翻阅这些资料,其实已经是难能可贵的经验了。从这点来讲,翰林院是褚相之所,并没有夸大其词。只不过这世上很多人都习惯于等着别人将事情放到他手上才会去做、或者就是太过急功近利,忍受不了眼前的清贫,才让翰林院里的低阶官员急着拿翰林院做跳板,赶紧走入实权部门。

所以,在外人看来,林清的生活规律极了。这几个月来,每天一大早当值,自己擦干净桌案,泡上一杯茶,然后一上午就开始整理誊抄资料,几乎都做到了手不释卷,一坐就是一上午;中午吃过午饭后就往藏书阁走,呆了一两个时辰回来后,又捧了一堆资料回来,下午继续书写;晚上若是轮到他当值,那么就来值个夜,看看自己桌案上的资料,若是没有当值,就回家休息,从不参与其他官员之间的人情走动。

这样的行为举止,就和那贺卓凡一模一样,甚至很多人都私下议论,觉得这新科状元是不是也会和贺卓凡一样,就喜欢天天修史、研读史料,以后也是要在翰林院冷板凳坐到死的主。有些庶吉士和沈牧涵聚会时,还会特意调笑几句,说林清就算得了状元也没用,这样的人也就是个书呆子。沈牧涵闻言也只是笑笑,不予置评。

林清正在适应他在翰林院做官的生活,林三牛和张氏两人也是在磕磕绊绊地适应着在京城的生活。

说实在的,这刚刚到了京城看到林清那一进的小院,林三牛和张氏还是有些惊讶的——万万没想到,五百两银子竟然在京城就买了这么小的一个宅子!但是当知道这周围的都是官宦人家,好些人家的官位都还比自家儿子高时,也就不觉得这房子小了,转而说话做事都有些小心翼翼的,生怕坠了林清的面子,给林清招惹麻烦。

前面一两个月还好,夫妻两个洗洗弄弄,归置整理了一番院子,嫌京城里的菜价贵,还在自家小院里下了一陇菜地,种了些当季的蔬菜。每天上街买买菜,晚上等林清回来一起吃个晚饭,对于几年不能和儿子处着的林三牛和张氏来讲,都是极为珍贵的时光。

只是时间一长,平日里都是下地做活做惯了两个人,哪里闲的下来,家里就巴掌点地方,再怎么整理也就那样。等林清一走,就剩林三牛夫妻和墨竹三人大眼瞪小眼,林清劝他们出去走走,走了几回发现哪哪儿都要钱,就也歇了这个心思了。

这日林清下值回家,一家三口吃完晚饭,林三牛犹豫再三还是道:“清儿,你看我一天天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要么这几日让墨竹陪着我出去,做点活儿?我看这京城里就是吃把葱都要银子,上次咱买了这个院子已经花了五百两了,我怕剩下的银子不够花啊!”

二月的时候,林东阳回过一次林家村,给了林三牛一千两银子,是之前曹知瑞那边的分红。一到京城,林三牛就将银票悉数给了林清,让林清还了那五百两的外债。虽然家里还有几百两银子的存款,但是林三牛算算每个月家里的开销,又知道林清每个月的俸禄才三十两,难免是有些忧心的。

最近他也和一些京里人打听过消息,知道这官家娶亲那可不是几百两银子就能打发的,眼看着林清已经十六了,也到了可以定亲的年纪了,这家里不备着银钱,万一到了说亲的时候,这不就尴尬了。

再者说了,就算不说聘礼的事情,这个院子这么小,以后媳妇娶进门,生两个娃,这屋子也腾不开地方啊?到时候媒人过来相看,见林家这么小,往对方家里一说,都是做人父母的,哪里不知道不想让子女受苦的心思?虽然知道林清在苏州府那边和人有合伙生意,可是现在他闲着也是闲着,还做得动,家里能省一点是一点啊!

这两天林三牛和张氏一直在合计着这个事情,想着他自己出去找点活干干,张氏留在家里做做针线活补贴家用,家务事情就扔给墨竹去做,好赖也能减轻林清的负担。

林清其实也将林三牛和张氏的不自在看在了眼里,叫一个整天忙碌惯的人突然闲下来,周围也没有什么熟人,平日里就闷在这个四方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