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1/4页)

林清收回目光,将宣纸铺在桌案上,凝声静气思索了一番,挥笔落下:“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原始天尊,一诚有感”(注:1)

洋洋洒洒数百字,每个字都写地行云流水、矫若惊龙,这么多年的书法功底一览无余。而通篇青词也冗杂了道家的智慧之言和林清的心有所感,文字华丽,非同一般!

林清在这几个月的翰林院实习工作中,通过对以往文献、圣旨以及永康帝的起居注的研究,自然知道永康帝信道家信到了什么程度,也知道永康帝喜好扶乩,为人多疑,只信上苍之言。所以林清很是将道家经典全部研读了一遍,在家中也不止写了数十篇青词。

林清心里非常清楚,他一没人脉、二没靠山,获得魁首招了不少人的嫉恨。荣恩宴上沈牧涵彻底抢了他的风头,使的太子殿下的目光被他吸引了过去。这段时间,太子殿下召见过沈牧涵数次,而他却好像被太子抛诸脑后一般,再无人问津。

如今只有低调做人,做好手头能做的一切,做好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而这青词,只是他投石问路的第一步。

看着自己的文章被陈大人身边的属官收走,林清目送着那属官远远走去——是继续在翰林院坐冷板凳,还是抓住了这个机会一跃而上,端看这篇青词得不得永康帝的心!

第88章 第八十八章:看中

陈忠义不是一个会钻营的人; 考了三年考中进士,四十六岁馆选庶吉士入翰林,花了八年时间,一路从一个未入流的庶吉士爬到从五品的侍读学士; 靠的就是办事可靠、勤勤恳恳。虽然没有什么实权; 但是陈忠义从来都是以君子准则要求自己,甘愿清贫; 活的甘之如饴。

掌院学士朱大人平日里公务繁忙; 很多翰林院的事情其实都是陈忠义在打理,说他是实际的翰林院掌门人也不为过。因着这个; 掌院也会经常派他出去做日讲; 露露脸; 也算是让他知道上头还是惦记着他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只是昨日陈忠义一接到永康帝的口谕; 命令他写一份青词呈上来; 昨夜当值的人就几个; 还都推说一时间写不好; 只能自己写了一篇呈上去; 谁知道竟然被永康帝怒斥,当即就吓得他两股战战; 不敢言语。

当陈忠义的属官将所有翰林官的青词文章呈上来后,陈忠义连忙将文章一篇篇快速地翻阅起来; 却是连连皱眉摇头!心里也忍不住抱怨起来:这些个有本事的人在翰林院待个几年就跑; 剩下的就是些不开窍的; 新来的又不懂规矩,写的还不如他的!

等他翻到林清这份青词时,却是眉目一亮,反复阅读了几遍,心里已经认定就是这篇了!不过他还是把其他人的文章也都快速过了一遍,发现确实没有林清写的好之后,便立即捧着文章往皇宫送去。

御书房内,陈忠义立在下首弓着背,大气也不敢出一声,提着心静静地等待永康帝发落。就怕万一还是不满意,那他这回可铁定要遭殃了!原本再过几年他就能致仕了,若是因为这个事情遭到贬斥,那也算是晚节不保了。

正当心里乱七八糟的想着的时候,永康帝拍了一下桌子,让陈忠义顿时浑身一抖,却听永康帝笑道:“这篇写的不错!”

陈忠义听完后,忍不住用衣袖摸了摸额头上的冷汗,心这才放回了肚子里。

“看字迹,不是你写的吧?”永康帝看到陈忠义那么胆战心惊的样子,心里莫名感觉一乐。

陈忠义连忙躬身回道:“回禀陛下,不敢欺瞒陛下,这是林修撰林清的手笔。”

所以说难怪陈忠义这个人没混上去,一般官位高了,都会把下属的功绩据为己有,自己获利之后再提拔下属,两头收益。如果换了旁人,可能就拿着林清的文章自己誊写一遍交了上去,陈忠义却是说了实话。

只是陈忠义也有自己的处世之道,他虽然不够机敏有心机,但是观人还是有一手的。就他做翰林官这几年来看,永康帝是越来越不信任臣子了,这样的皇帝最忌恨就是别人的谎言。他知道自己不擅于长袖善舞,那么实话实说才是保全之策。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永康帝眉头一皱,脑海里思索了一下这位林修撰,却是没有想起来:“这林修撰是何人?”

“禀陛下,是那位新科状元,林清啊!”陈忠义回禀道。

小半年过去了,永康帝原本都已经快忘记了这位新科状元了,毕竟状元三年一个,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满朝文武这么多人,能让永康帝挂在心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