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 (第1/4页)

徐襄笑着道:“娘白担心了,儿子是回家,哪有不习惯的?”

郑氏笑笑,拍拍徐襄的手道:“你小时候有个择床的毛病,从你那屋子里来我这里睡一晚,都要折腾到半夜去……如今看着,这毛病倒是好了,我儿是长大了。”

徐襄又好笑,又有些淡淡的温暖,“那是有母亲可以依靠,如今儿子离家在外,要做事做人,哪里还有心思计较这些去?别说回家,就是去年出关,还不是走到哪里住到哪里,什么驿站、客栈、金人的毛毡帐篷都住过,您看看,儿子如今不也好好的?”

说到这里,徐襄勾着唇角露出一抹温柔的笑来,道:“儿子自己一路走到奴儿干,真是吃了不少苦。后来,夏娘同样奉命出使,与儿子遇到一处,儿子才有了照应,每日都有她将诸般琐碎事务都打理的清爽利落,儿子只管着操心公务,倒是吃得好睡得好。本来儿子自己打熬的瘦了几斤,与她一路走下来,等回到京里,反而胖了两斤。”

江夏出京与他走在一处的事情,在京里,徐襄也没跟人谈及过,今日之所以对郑氏说起来,也不过是想着跟郑氏表白表白夏娘的好,化解化解母亲和夏娘之间的龃龉、误解。

可惜了,徐襄虽然智慧,却对女人所知太少,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当着一个女人夸奖另一个女人,哪怕这个女人是亲娘。他这番话非但没有起到化解之效,反而替江夏埋了一份隐祸。

郑氏听得微微一笑,只道:“江氏是个能干的。”

不能干,也不能把自家儿子的心笼络的这般瓷实!

徐襄笑笑,又道:“她这一回也跟着回来了,只怕冒然登门,惹得母亲不高兴,就在临清下了船。您既然不跟她计较了,就让她家来给您见礼。”

郑氏听了,只是含笑不语。等到徐襄催问她,她才可有可无地点了点头,算是应下。

母子俩说了几句话,徐宏吴氏带着一双儿女过来给郑氏请安。

行了礼,问了安,吴氏就笑着向徐襄道谢:“让叔叔破费了!”

徐襄笑着摆摆手:“自家兄弟,大嫂不必客气。”

说着话,徐襄抬手摸了摸冲哥儿的秃脑门,询问道:“颖姐儿八岁了,冲哥儿也有四岁了,可曾启蒙?”

徐宏在旁边接道:“颖姐儿由你嫂子教着识了些字,冲哥儿还小,又半点儿闲不住,还未曾启蒙。”

徐襄应了一声,道:“颖姐儿虽说不能科考出仕,却也要请个先生教导着才好,咱们家的姑娘,以后总要寻诗书人家,若是才学上不足,在婆家难免受委屈。”

这话说得诚挚,徐宏和吴氏都颇为动容,他们从来觉得在徐家不受待见,特别是徐襄高中之后,仕途一路平顺,眼看着入阁拜相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他们就觉得自己更是低人一等。

如今徐襄关切地询问子孩子们的启蒙事,言语中肯,他们才觉得一抹关切的暖意。

夫妻俩连连点着头,互相看看,还是徐宏道:“二弟说的有理,只是咱们这里是小地方,小子上学还有学堂、县学、府学,女孩儿家想要读书上学却不容易,合适的先生怕是不好找哇!”

徐襄生于斯长于斯,自然也了解徐宏所说非虚,他点了点头,略一沉吟道:“这事儿先搁着,我再琢磨琢磨,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一定要给颖姐儿找个好先生才行!”

“有二弟操心,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徐宏和吴氏齐声答应着,又叫颖姐儿过来给二叔道谢。

徐襄见不得这个,挥挥手止住要行礼的颖姐儿,看着眼前的小丫头,他随意提了几个浅显的问题。

因为家里有囡囡和小妹,徐襄对如何对待小姑娘还是有些心得的,也了解一些小女孩子学习的状况。一问之下难免有些失望,他问了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浅显容易,颖姐儿竟连一个都没回答出来。不说比七岁的囡囡不如,就是刚六岁的小妹,也比她回答的好得多。

由此,徐襄更觉得,给颖姐儿找先生是必做之事。

☆、663。第663章 救救你表妹哇

徐宏和吴氏说了一会儿话,就带着孩子告辞了。

徐襄陪着郑氏用了早饭,饭碗还没搁下呢,门子上就报了进来,徐襄曾经的几位同窗已经到了门口。

一旦回家的消息传开去,这些应酬都是不可避免的,徐襄早有心理准备。闻得通报也不意外,只向郑氏招呼一声,辞出来,往前头应酬客人去了。

这一去,就是溜溜儿一上午。

同窗们也还罢了,终究没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