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 (第1/4页)

杨华谓然长叹道:“这话也有深刻道理。 不过……”

关师音却立即接过道:“所以佛门讲究清心寡欲,无喜无嗔。 ”

杨华笑道:“佛理我也略知一二,可师音姑娘刚才地行为……”

关师音忸怩道:“杨大哥别笑我……我承认那是一个计策,是‘有意为之’。 它与‘有欲为之’是不同的,就好比佛祖割肉喂鹰。 ”

杨华本来还想继续争论下去,可他这时忽然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关师音只是对自己施计,并没有动情。 于是他郁郁寡欢地说道:“唉!我好像说不过你。 算了,我们言归正传吧!师音姑娘,说说你父亲在麦城的情况……”

关师音也受到了情绪感染,她幽怨地诉说了麦城内外的具体情况,然后叹道:“在我看来,只能听天由命了,不知杨大哥是否还有绝地逢生的计策?”

杨华沉默了一阵。 先在房中转了几圈。 才立定脚跟说道:“其实所谓地天命,也就是必然性。 它是建筑在无数个偶然性地堆砌之中的。 换言之,有些时候看似绝境,只要当事人不惊惶失措,审时度势,总能找出一些变数来的。 比如说,这次有不少云南士兵参与,就与‘以往的天命’大不相同,它使得吕蒙的‘四面楚歌’之计未竟全功:荆州本地士兵虽然大部分逃走,但云南士卒仍在。 这样,你带出来两千士兵,加上麦城城中的五千士兵,总共还有七千不动摇的将士,这些就是扭转危局的基础。 ”

说到这里,杨华顿了一下,关师音也服气地点点头。

杨华继续说道:“其实以这样地实力,如果粮草足够,完全可以死守麦城一段时间,等候可能到来地援军。 这原本不失为一个好计,但实际上又不可能。 ”

关师音道:“是地,城中的粮食仅够维持十天。 ”

杨华道:“这还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只要你父还在,蜀中就不会有援军出来,因为有人存心想要借刀杀人。 ”

“这……”关师音似乎若有所思。

杨华道:“这件事情可以存以待考,我们往下继续说。 由于守在原地毫无意义,因此根据眼下地情况,麦城部队必须向外突围。 向哪里去呢?只有向临沮方向,沿荆山南麓,翻山越岭而去,再走神农架南麓至巴东,才能进入蜀中。 ”

关师音微微点头。

杨华继续说道:“但是,这唯一的一条路线,东吴兵将也能料到,因而必然会在沿途布下埋伏。 如果一意孤行,必定全军覆没。 ”

关师音道:“这么说来。 岂不是毫无办法?”

杨华道:“不是。 首先我们要分析形势。 东吴以三万五千兵力进攻荆州,但占领地地方过多,因而兵力分散是不可避免地。 他们占领江陵,至少要留守五千兵马;为防蜀中援军,又在夷陵、宜都、秭归一带布下防御阵线,至少要滞留一万人马;这样,围攻麦城的部队。 充其量只有两万人马。 如果平均分为四门,则每门只有五千。 ”

关师音道:“东门是蒋钦;南门是周泰;西门是韩当;只有北门将领不曾露面。 ”

杨华道:“这我知道。 他们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术。 留着北门让你们逃走,但此刻北门外二十里必有朱然领兵五千埋伏;而通往临沮的小路上又有潘璋领精兵一千埋伏。 你们如果出了北门之后无心恋战,径往西北而去,必陷重围之中。 ”

“那怎么办?”

“关键是不能‘无心恋战’,而要采用红军四渡赤水河的战法,声东击西,调动敌人。 ”

“哦?什么是‘红军四渡赤水河’?”关师音一头雾水。

“啊。 这个嘛……”杨华发现自己忽然说漏了嘴,“这是我老家传说故事中的一个战例,总之是很神奇的呵……我们还是说眼前吧:首先,你们以主力从北门突围而出,留下一千人继续守城;你们先往北走十里左右,然后停住。 这时,东门、南门地敌军会趁机攻打麦城;而西门的韩当部队因预计你们要投向西北,必定会向西渡过沮水。 企图经由当阳至临沮,以便对你们进行截击和包围,形成‘口袋’。 这时你们却立即掉头,返向麦城地东门外;此刻韩当应当正在率军渡沮水,你们正好从后掩杀,由于双方兵力相当。 一方有备,一方措手不及,估计定能将他们赶到河里喂鱼,使他们蒙受重大损失。 ”

关师音点头道:“这样一来,一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