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部分 (第1/4页)

杨潮依然不发一言。

史可法耐心的听着各个武将的理由,十足一副虚心纳谏的态度。

突然帐外有喧哗之声,很快几个士兵压着一个形容十分狼狈的士兵走了进来。

卫兵单膝跪地,对史可法道:“大人,此人自称海州卫百户,来我处求援!”

“什么!”

史可法立时脸色一变,站了起来:“海州也遇袭了?”

海州紧邻淮安府东北,海州遇警,岂不是说东虏又南下了!

史可法立刻让海州百户说话,那百户让人从他怀里掏出印信,果然是海州卫百户武官,随身还携带海州知州亲笔信函,海州紧邻山东,东虏重兵就在山东,此时能求援的就只有紧邻的淮安府了。

看完印信,验看过果然是海州知州的官印不假,史可法当即失色,全无主意。

连问诸将如何是好?

诸将皆言不可战,皆言东虏果然南下,打海州怕是图谋江南,劝史可法以江南京畿为重,千万不可轻动。

这时候那海州百户挣脱卫兵,扑倒在地痛哭呼救,直言海州有失,则淮安府必首当其冲。

这时候诸将又喝问海州百户,直斥海州百户乃是东虏细作,特诱使淮安大军出城,必然有诈。

说的有理有据,表示如果真如海州知州所言,东虏大军已到海州,如何能放他一个小小百户出逃,除非这海州百户是细作,印信乃是缴获或者假造,要是缴获所得,证明海州已经失守,文武皆已战死,东虏施展诡计是想赚取淮安府。

如果是假造,更没有说的,这海州百户定是细作无疑,应当立刻看押起来,待查探清楚后问罪。

杨潮脑子里则在飞速分析,他记忆中可没有八旗兵在明亡前攻入江南复地的印象,如果真有这样的大事,历史教科书上就会有,教科书上有的东西,杨潮总有一些印象,可是这次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这说明满清八旗还没有能力悬师远征几千里之外的地方。

纵观东虏前四次入寇,主要劫掠目的地主要是在北直隶、山西一带,这次深入山东,也是在北京附近,往南的愿望并不强烈,主要就是越往南距离东北越远,变数越大,气候也越不适合。

左右对比,杨潮认定,这次东虏的目标还是山东,出现在海州的,肯定是一只偏师,很可能就是小分队来打秋风的,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大举攻城的。

海州知州的信中语焉不详,直言虏军成千上万,具体多少说不出来,大概他自己也没有探查清楚。

根据邸报,现在满清主力正在登莱合兵,海州肯定不是主力。

想到这里,杨潮有些蠢蠢欲动,又盯着大帐中悬挂的南畿全图看了几眼,突然杨潮站了起来。

所有人都看向杨朝。

杨潮深吸一口气,然后对史可法抱拳沉声道:“大人。末将愿往海州救援!”

一时间,大帐中死寂一片,所有人都看傻子一样看着杨潮。

就连那个海州百户,看着杨潮都仿佛看着一个傻子,别人都恨不能离得东虏远远的。

历次东虏入寇的结果表明,积极出战的没有一个好结果,不是被东虏斩杀,就是作战不力被皇帝砍头,这样的话,还不如保存实力,静待东虏抢够了,自己回去,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谁知道竟然还有人主动请战的。

史可法则一脸激动,满怀欣慰道:“杨将军果忠勇之士!”

杨潮却抱拳再道:“不过末将有请三事,若三事大人皆应允,末将敢立军令,必救海州!”

史可法此时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念头,直接道:“杨将军请说,但凡不违朝廷法度,本官决不推脱!”

杨潮心中暗道,史可法到底不是熊明遇,若是熊明遇在此,绝对不会担责任,恐怕最不积极出战的就是熊明遇,而不是这些武将了。

接着杨潮才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四节三条

向上官提要求,可是很得罪人的,明朝上下级等级森严,下级就应该无条件服从,不能讲条件,可是史可法是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倒是不在意这些。

但是杨潮还是很注意,此时为了虚礼得罪史可法不智。

因此一直躬身说话:“禀史大人,第一末将需要二十艘帆船。”

史可法道:“准了!第二条呢?”

他是漕运总督,他手里如果没船了,整个大明就都没人有船了。

杨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