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 (第1/4页)

叶祖圭听了他的建议也表示同意,他对“冲角撞击作战”可是深有体会的,大东沟海战中,在邓世昌的壮举感染下,叶祖圭也开足马力用“靖远”撞沉了日舰“扶桑”,虽然说有“打红了眼”的成分在里面,但他事后“理智”地想起来,也还是觉得这种战术并不可取,当时同在舰上的刘冠雄就坚决反对过,现在孙纲又指出来了这个问题,叶祖圭答应了孙纲的请求,并传令北洋舰队全军将士,在将来的战斗中尽量不要采取“冲角撞击作战”。

史书上记载的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是1866年(同治五年)7月20日发生的利萨海战。奥地利舰队的二十一艘战舰(含7艘蒸汽铁甲舰,其余为木壳战舰)在海军上将铁格特霍夫的率领下,排成三个楔形阵,冲乱了由二十四艘战舰(含十一艘蒸汽铁甲舰)组成单纵队地意大利舰队,在海战中,奥地利舰队的旗舰“斐迪南德”号铁甲舰两次用冲角撞中了意大利舰队的主力铁甲舰“意大利”号,使其瞬间沉没,奥地利舰队因此取得了这场海战的胜利。

可因为邓世昌和叶祖圭的关系。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目前已经被世界海军界认定为是继利萨海战后“冲角撞击作战”的又一成功战例。虽然中国海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孙纲知道,大东沟海战恐怕才是人类海战史上地最后一次成功的“冲角撞击作战”了。孙纲在这次新式潜艇地“水下撞击作战”试验“失败”之后。就向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在以后的战舰设计建造中,完全取消冲角地设计,战舰舰首的设计将以增加破水适航性和航速为主要目的。

这个决定,在目前对中国海军来说,是极为为重要的一步,在世界上来说,也是很有远见的。

以后的海战,将主要以远距离炮战的方式进行,冲角撞击战术。已经到了退出海战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因为。作为一个穿越者,孙纲早就知道了未来海战的主流方向会是什么。

随着交战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只有在尽可能远地距离上做到有效打击敌人,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这个作战理念,直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后世,也一样适用

现在,北洋的海陆军官兵和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在孙纲的指引下,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一理念,并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现在。“飞云”1型水上飞机的发明,就是最好的证明。

经过北洋军情处“军械司”的“大发明家”赵春泽和他手下的人地努力,中国海军有了第一种可以用于实战的军用飞机了。

这种被命名为“飞云”1号的飞机,主要以木构件为主,长7。5米,翼宽2。61米,双翼单垂尾,使用一台经过改进的汽车用汽油发动机。最大升限为160米。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85千米,可以在60米的空中持续飞行近一个时辰(2小时)。而且可以搭载一名乘客(那位帮孙纲造潜艇的法国美女已经被“找存折”带着飞了好多回了),这种飞机有用于起降的轮子,按照孙纲的提示,赵春泽又发明了给飞机用于在水面上起降地带有船形浮筒地水上起落架和用于在雪地上起降的滑橇式起落架(这些对“先知先觉”地穿越者孙纲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可对“找存折”们来说,绝对是“天才”才能想出来的主意),使“飞云”1号能够水陆雪“三用”。

当“飞云”1号飞机正式和“漫游者”号水上飞机母舰进行配合演练时,几乎整个旅顺口的海军官兵和老百姓都过来看热闹,一时间可以说盛况空前。

“漫游者”号铁甲舰经过北洋船政局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多方改造,在舰面上开辟了水上飞机的搭载平台,加装了专门用于吊装水上飞机用的起重吊杆,使她可以搭载三架“飞云”1型水上飞机,还可以搭载四个侦察气球,她的改建成功,意味着中国海军现在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军航空兵了!

虽然目前看起来这种“飞云”1型水上飞机在起降时都需要母舰上的人员用起重吊杆将飞机吊起放在水面上起飞和降落,费时费力而且十分笨拙,而这种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水上飞机和它的母舰主要功能也就是用于侦察,和侦察气球配合使用,在真正的战斗中还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对中国海军发展史来说,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的。

熟知战史的孙纲知道,哪一个国家的航空兵,不是从这种艰难的起步开始的!

只要假以时日,中国的战鹰,也将一样能傲啸蓝天!

当看着水上飞机飞上天空,从战舰上空掠过,围观的人群里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