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部分 (第1/4页)

憾事也。文游学之余,兼涉树艺,泰西农学之书间尝观览,于考地质、察物理之法略有所知。每与乡间老农谈论耕植,尝教之选种之理、粪溉之法,多有成效。

“文乡居香山之东,负山濒海,地多砂碛,土质硗劣,不宜于耕;故乡之人多游贾于四方,通商之后颇称富饶。近年以美洲逐客,檀岛禁工,各口茶商又多亏折,乡间景况大逊前时,觅食农民尤为不易。文思所以广其农利,欲去禾而树桑,其法先设农师学堂一所,选好学博物之士课之,三年有成,然后派往各省分设学堂,以课农家聪颖子弟。又每省设立农艺博览会一所,与学堂相表里,广集各方之物产,时与老农互相考证。此办法之纲领也,至其详细节目,当另著他编,条分缕晰,可以坐言而起行,所谓非欲徒托空言者此也。

“文之先人躬耕数代,文于树艺收牧畜诸端,耳濡目染,洞悉奥义;泰西理法亦颇有心得。至各国土地之所宜,种类之佳劣,非遍历其境,未易周知。文今年拟有法国之行,从游其国之蚕学名家,考究蚕桑新法,医治蚕病,并拟顺道往游环球各邦,观其农事。如中堂有意以兴农政,则文于回华后可再行游历内地、新疆、关外等处,察看情形,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何处宜蚕,详明利益,尽仿西法,招民开垦,集商举办,此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所谓欲躬行实践,必求泽之沾沛乎民人者此也,惟深望于我中堂有以玉成其志而已。”

孙纲仔细地看完信,这才知道,孙中山当年上书李鸿章,信里讲的好多居然是关于农业的问题地。

从信里的内容来看,孙文对农业应该是非常熟悉的。

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口大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农业问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重中之重。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在台上,都不可能忽视农业问题。

即使是在后世,“三农”问题,仍然是国家领导人施政的重点。

“想不到吧?”李鸿章看着孙文,呵呵笑道,“我老头子还记得你。”

“晚辈当年行事有诸多孟浪之处,然此心此志,未尝稍变。”孙文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李鸿章说道,

“现在可以让你畅行其志了。”李鸿章看着孙文,眼中闪过一丝慈和的光芒,“这农业部长,就由你来担任好了。”

孙文的眼睛似乎有些润湿,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

李鸿章看着他激动地样子,笑着拍了拍他地肩膀,对孙纲说道,“他既然要担任农业部长,这铁路也是国家要务,你看谁来管好呢?”

孙纲一下子想起来了詹天佑,立刻向李鸿章提了出来,孙文也向李鸿章举荐詹天佑,并向李鸿章介绍了一下詹天佑的情况,讲述了他修建东省铁路地功绩,李鸿章听了十分高兴,于是,铁路部长由詹天佑来担任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孙纲和爱妻马说了孙文担任农业部长和詹天佑担任铁路部长的事,她听了也很高兴,同时告诉他,商业部长一职由盛宣怀担任了,盛宣怀在上海给她发来了电报,说想成立全国的商业总会,并征询她的意见。

(三百九十八)让贤改行的智囊

“全国商业总会的会长大家都中意王炽王老爷子。”马对孙纲说道。“盛老爷子希望我来当副会长。”

“这样很好。”孙纲说道。“有王炽老爷子主持。全国商业联为一气。对国家和自身都有好处。”

“那就是你同意了?”马看着他笑道。

“你不是想当商业部长吧?”孙纲看着她。小心的问了一句。

“我才不干呢。官不是那么好当的。我还是做我的生意好了。”马笑着说道。“盛老爷子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担心我出任全国商业总会的副会长。会有人说你的闲话。现在是共和了。言论自由。比不的大清朝。官大一级压死人。所以让我问问你。”

“你出任副会长再合适不过了。以咱们北洋这边经济方面的实力。非你莫属。”孙纲说道。“这样可以统合南北。对国家和咱们自己都有利。你如果不干。你手底下的人也肯定不会答应。作为领导者。不可能不考虑部下的意见。”他笑了笑。“至于有人说闲话。只要无关痛痒。让他们说好了。正好显示出咱们的大度。”

“你可能忘了。咱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和咱们原来的时代不一样。”马笑道。“我是女人。在这个时代。上街都受限制。何况出去办事。”

“以前不也是一样。咱们不也这么干下来了吗?”孙纲很奇怪她现在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可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