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部分 (第1/4页)

⒊隼础�

看样子魏瀚和叶祖圭他们是经过了仔细研究和讨论。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才最后让他来决定的。

中国地科技人员和海军将士们。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了。

孙纲想了想,决定“从善如流”,立刻回信表示同意大家地方案,把中国的第三级战列舰地主炮布置方式,由“三联装”变回“背负式”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排水量,让他们“集思广益,妥善筹划”,争取建造出更大更好的战列舰出来。

“所需要什么技术和机器设备,你可以想办法从外国引进,争取让我们的船厂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新技术。”孙纲对江穆齐说道,

“孝乌明白,大人放心。”江穆齐说道,

从新战列舰“一波三折”的设计上,孙纲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必须尽快建立中国自己的科研团队,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不然的话,总跟在人家的**后面是不行的。

孙纲想起来了北洋军情处的那个“科学怪人”赵春泽和他的那些古朋怪友,脸上不由得现出一丝苦笑。

中国的科研团队,就要从他们开始了!

江穆齐走后,孙纲又向李鸿章等人提出来了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议,李鸿章等人都表示同意,于是,在“政务院”的批准下,在京师大学堂设立“中国理工研究会”,以原先北洋军情处“军械司”的那些以“找存折”为首的科技人员为骨干,同时向各个机器局及各省新式堂搜罗人才,并从英美两国招募各方面的专家来中国,成立了这么一个带有“实验室”性质的科研机构,一开始主要为中国的军事工业提供技术服务,至于后来演变成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技术后盾,是孙纲这时候还没有想到的。

而李鸿章等政务院大佬则要求孙纲尽可能的快些想办法把中国新式陆军的底子搭建起来,因为,他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中国面临着的潜在的危险。

由于北洋军情处“升级”为全**情总处,权限和工作范围大为扩展,各种情报和信息源源不断的汇总到了北京,其中关于“英布战争”的消息引起了中国上层人士的高度关注。

英军在南非虽然首战失利,但“日不落”帝国的军事力量的巨大优越性必然要显示出来。1900年2月,英军开始重新恢复向布尔人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在1900年1月底,英国从印度、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调动大批援军,总兵力增加到了25万人,大大超过布尔人的兵力。英军重新部署兵力后,调整军事将领,加强骑兵部队,大量装备新式武器,整顿运输组织。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不知是不是受了中**队在哈尔滨和吉林以及海参崴等地战胜俄军的影响,英军开始在部队里大量装备用海军舰炮改装的长射程火炮,用于支援步兵的作战,而且居然也开始大量使用装甲列车,一度给布尔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英军首先决定解除“钻石之都”金伯利城之围。1900年2月,英军开始反攻。英军利用优势兵力和有利地形,发动钳形攻势,从东西两侧同时向布尔军队发动进攻,把战斗的重心从纳塔尔转向奥兰治河流域易于攻击的地区。2月15日,5000名英军骑兵从后面迂回绕过布尔军队防守的坚固阵地。经过激烈战斗后,英军解除了金伯利城之围。

英军的另一个战役目标是,突破图盖拉防线。英军这一回采用了新的战术,于2月12日开始发动连续4次进攻。英军集中使用50门重炮和野战炮对布尔军队进行了猛烈轰击,一举摧毁了布尔军队的防线。19日,赫朗瓦尼被英军占领。21日,英军渡过科伦索东面的浮桥,打通了沿着介于博塔防线和图盖拉河之间的铁路走廊向东北方向前进的道路。22日前半夜,英军拔除了建立在绿色山头的两个布尔军队防守的坚固阵地,23日,英军攻占了哈特山。27日,图盖拉河防线最终被突破。

英军在这次向布尔人发动的反攻中,可以说大量借鉴了中**队攻击俄军时使用的战法,利用快速机动的战术,集中火力给了布尔军队以沉重打击。

这场战役是“英布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布尔军队被迫由一开始的优势进攻地位转向了战略防御。

随后,英军从左右两侧夹击布尔军队。由于山路崎岖难行,英军曾一度被阻挡在了铁道山。这时,另一支英军从皮特斯山脉边上展开攻势。他们从山坡上端蜿蜒前进,很快就越过铁路线。接着,英军和布尔军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