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部分 (第1/4页)

孙纲听了李鸿章的话不由得微微一笑,“我其实倒想知道,那些个外国皇帝和他们手下的大臣将军们,现在是怎么看待咱们和俄国人的这场战争的。”

孙纲不知道,就在此时,在柏林的皇家行宫议事大厅内,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正在向首相德皮洛夫及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利芬伯爵为首的一干大臣和将军们征求他们对中俄之战的看法。

威廉二世的目光落在了墙上的巨幅油画肖像上,那是“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画像。

在俾斯麦的画像旁边,赫然是一幅华夏共和国执政李鸿章的画像。

和以前身着清服的李鸿章画像不同,这幅画像上的李鸿章却是一身黑色的华夏共和国新式军服,胸前缀有双龙宝星勋章,头戴大檐军帽,上面盘绕的金龙熠熠生辉,画像上的李鸿章虽然显得比旁边的俾斯麦苍老些,但目光深邃,神态自信而从容,和以前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

“这位老人敢于就这样挑战俄罗斯帝国的权威,果然不愧为‘东方的俾斯麦’的称号。”威廉二世看着李鸿章的画像,轻声说道。

虽然他的声音不大,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十分清楚。

“在他的主持下,不到五年的时间,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国首相德皮洛夫说道,“所以这一次,中国敢于向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挑战,不是没有原因的。”

“中国敢于主动向俄国挑战,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再象以前的那个‘辫子王朝’的时代那样虚弱了。”施利芬说道,“这位老人的手里现在有一支数量庞大的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精锐陆军,这支军队由一批勇敢善战的将军指挥着,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在一开始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计划,他们还会取得更为重大的胜利。即使这样,我认为,中国人赢得这场战争的机会还是比俄国人要大得多。”

“别忘了,中国还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的存在也是他们敢于向俄国挑战的重要原因。”海军大臣提尔皮茨有些不满施利芬的话里对陆军重要性的强调和对海军作用的忽视的“暗示”,接口道,“中国海军目前已经消灭了俄国人的装甲巡洋舰分队,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全部封锁在了港口里,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认为,中国海军已经取得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而这一点,是对中国陆军取得的胜利的巨大保证。”

施利芬当然明白提尔皮茨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不想和海军大臣进行这方面的争辩,惹起皇帝的不快。

何况,皇帝的心里,也是极其盼望能够早日得到一支强大的海军的。

虽然这势必会削弱国家对陆军的投入,而这一点,正是施利芬不想看到的。

“从我们在中**队当中的军事观察员们发来的报告表明,中**队在由一位英明的统帅和一批优秀的将领指挥作战,他们在初期的‘阵地战’中已经给俄**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这些损失会极大的影响俄国人以后能够采取的军事行动。”施利芬说道,“当俄国人失去了进攻的动力的时候,也就是中**队反攻的开始。”

“尼基甚至试图想要掩饰他们的失败。”威廉二世轻蔑地一笑,“我真的很想知道,尼基第一次用德语讲话是什么样子。”

(六百八十九)来自德国的关注

在几天前,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接见了德国驻俄国拉二世向德国大使叙述了俄国当前的处境,并向德国大使不无抱怨之意的说,在俄国和中国的战争危机中,英国对俄国采取了对德国一样的“背信弃义的政策”,德国大使当时的回答是:“只有在这种严峻时期,才能看出来谁是真正的朋友。”

英国在战前给予中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巨大支持,现在沙皇已经感觉到效果了。

当时心烦意乱的尼古拉二世对德国大使说:“如果我们三个国家(俄国,德国以及德国的仇敌法国)能够保持一致,这将是我们共同的利益的巨大保证。”

而且出乎人们异料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一次没有让翻译在场,而是自己用德语和德国大使直接交谈!

尼基这一回给堂兄威利的暗示非常明显,他现在非常希望同法国和德国再次在东方成立“俄德法三国同盟”!

上次俄国在中国发动的军事冒险行动遭到了惨败,被迫同中国签订屈辱的和约,而中国政府当时能够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还向俄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其实就是中国政府在担心这个“俄德法三国同盟”成立。

为了保住已经到手的胜利,中国人才很快的做出了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