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1/4页)

粗卮蟮拿孛埽坎蝗唬�饺睾我曰崛绱死纳薄�

“芙蓉一番屠戮之后,特地叮嘱咱家监看好你母亲,第二天她就要把你母亲从九成宫给带走。

咱家当时又惊又怕,无奈之下只好亲自去监守你母亲。也就是在那个晚上,你母亲她吞银自尽了……”

来兴儿听得心如刀绞,又觉心有不甘,连忙问道:“不是有您亲自监守着吗,母亲何以会突然自尽?”

恰在这时,有宦者端了一碗热腾腾的汤饼走进房来。董老成唉了一声,指着那碗汤饼劝来兴儿道:“孩子,赶了一天的路,先吃完汤饼垫垫饥吧。剩下的事你不听也罢。”

来兴儿此时哪儿还吃得下任何东西,将碗推在一边,焦急地催促道:“您说母亲是因我而死,这倒底是为了什么呀?”

“说起来,你母亲不愧是名门闺秀,装着一肚子的心腹事,表面竟一点儿也瞧不出有异样来。

那天晚上,她见咱家守着她不肯离开半步,其实心中已存了轻生的念头,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有意和咱家拉呱起了家常。

咱家自她来九成宫后,从未见她这么健谈过,也是好奇她的家世来历有何与众不同之处,竟招引得京城中当朝的权贵们为了她而来此大开杀戒。于是,便按捺下心中的惶恐,专心听她说了起来。

她先是说起了你父亲,继而又向咱家特别说到了你。当时据她说,前不久李进忠特地从京城给她带来了你的音讯。得知你从闲厩院调入了东宫,到太子身边当差,她由衷地为你感到高兴,从你身上仿佛看到了恢复家门声誉,重振来氏家风的希望。

最使咱家感到追悔莫及的是,你母亲说着说着,从衣袖中掏出一面发黄的绢帕,含着笑对咱家说:‘罪妇听到小儿有了出息,惊喜交加,当夜即赋诗一首,写在这面绢帕之上,烦请大人今后如有机会到长安,不妨去找见我那孩儿,将罪妇的这首小诗交给他,算是为娘的对他的一点鼓励吧。’

她这么一说,咱家当时陡起警觉,生怕她借机向外传递讯息,遂从她手中接过绢帕,随口诵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朝化身鹰和犬,孤露枝头笑梅花。’

来兴儿倾耳聆听母亲留下的这首遗作,不禁暗自揣摩道:这首小诗前两句借用的是前人名句,暗含家门中落之意,自不待言;第三句似乎指的是自己两年前被李进忠带出闲厩院,作为张皇后的眼线潜入东宫之事;唯独这末一句大有深意,孤露意指遭父母弃养的孤儿,母亲的名讳中带一梅字,梅花即是自谓,孤露和梅花连在一起,似有不祥的意味,但笑字用在这儿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他正胡乱猜想着,只听董老成继续说道:“怪只坚咱家孤陋寡闻哪。当时见诗中末尾有一个笑字在,误以为是母亲对儿子抱有期望,却不料笑与孝同音相谐,蕴含的实为托孤之意……”

来兴儿幡然醒悟:原来母亲自从见到李进忠之后,就萌生了去意!

“正是这一字之误,使咱家的戒备之心消去了大半,而你母亲趁咱家凝神琢磨诗意之机,悄悄吞下了手上戴着的银戒……

张氏手下的人要你来九成宫见咱家,听咱家述说你母亲自尽的前后经过。你有没有想过,他们真正的用意何在?”

来兴儿回想起李进忠诓骗自己的一幕幕场景,咬紧牙关说道:“他们是想告诉我,是李进忠一手造成了家母的死!”

董老成赞许地点了点头,感叹道:“看你年不及弱冠,遇事倒是一点也不糊涂啊!将近三年了,他们留着咱家不杀,为的就是要咱家亲口告诉你,三年前你母亲已不在人世了。”

来兴儿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哪里顾得上细细品味董老成何以会如此说话。听罢母亲自尽的前后经过,只呆呆地坐在那里出神,脑子里一片空白。

“行了,孩子,今晚见到你,该说的咱家都说了。时辰不早了,你暂且在这间值房中歇息一晚。明日一早,咱家再带你到母亲坟前祭扫。年轻人,你今后的路还长,千万记住,凡事要三思而行,切不可莽撞行事啊。”

董老成说着,站了起来。

来兴儿激凌凌打了个冷战,惊醒过来,见董老成站起身要走,忙问道:“您方才所说的写有家慈遗诗的那方绢帕可还在?在下想讨来作个纪念。”

“你以为芙蓉会把它留在咱家这里吗?”董老成冷冷地反问一句,迈步走出了值房。

虽然自骆三儿在长安独柳巷口突然出现,将他拦下,交给他那盘头发时起,来兴儿凭着直觉预感到母亲极有可能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