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1/4页)

�恢�跻��傅南扇耸撬�俊�

“哦,原来是这样。”李启舒了一口气,说道,“实不相瞒,本王当日在蒲州城中接到李舒仍在王屋山中藏匿的线报,遂带领一支人马前去捕拿,结果三千军士在王屋山上下搜了五天五夜,只在半山腰的一座山洞中发现了两具南蛮的尸体,除此之外,一无所获。本王想起那叛首李舒之母原就出身于林邑蛮邦,便传令军士将那两具尸体抬下山去,想找人辩明二人是否来自林邑,欲接李舒南窜避祸的,可是,偏偏就在下山的路上,遭到了那只怪物的偷袭,险些令本王葬身于王屋山上……”

李启说到这儿,有意停了下来,伸手捧起一碗茶,啜了两口,偷眼观察着来兴儿对此的反应。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一道难题

来兴儿听柱儿说起睦王李启有要事传自己过府相见时,原本以为他是为了自己将要奉旨潜往西疆的事有话要吩咐自己,两人见面后却听李启开口便问及王屋山之事,心念一闪,已是大致猜到了他的用意,并不急于答话,只神色淡然地等着李启主动点明主题。

李启看来兴儿面带笑容,像是在听一个与自己无甚关联的故事一样在静候着自己继续讲下去,心中暗恼,索性把茶碗往几案上一撂,不遮不掩地说道:“本王之所以差人传唤你来,不是为了要你来听本王述说在王屋山上的遭遇的,而是想明白地告诉你,眼下你虽在收复长安一役中立下了大功,被父皇破例赐予了抚远侯的高爵,但是莫要忘了,叛首李舒可是在你手上逃脱的。父皇纵然有心包容于你,本王眼里却揉不得这粒沙子。因此,趁着现在还不算晚,倘若你真的知晓李舒的确切下落,不妨报与本王得知,免得将来替自己招惹祸端。”

“王爷,关于在下率军前往王屋山捉拿叛首李舒的前后经过,当长安尚未沦陷于吐蕃人之手时,在下已向贞懿皇后详细禀告过。”来兴儿不卑不亢地答道,“在下也深信,娘娘当时回宫后定会将个中实情如实地禀奏给当今圣上。王爷既是为了这件事传在下来见,在下没别的可说,只有一句话要向王爷禀明:来兴儿决不会为了一已之私做出有违天下公义的事情。”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李启于蒲州接到皇帝命他率军前往王屋山搜寻李舒的诏旨时,就已经猜到了来兴儿私纵李舒之事很有可能属实。只不过,当时来兴儿充其量是一名顶着通敌罪名待勘的军中校尉,还不至于勾起他心中的妒火。

而现在则不同了,长安失而复得,父皇欲迁都洛阳,最终竟被来兴儿说动,回銮长安,旬月之间,来兴儿就从一名清扫东司的杂役青云直上,成了举朝上下炽手可热的新晋宠臣,如何叫一向自视甚高,却在邦国危难之际毫无作为的睦王李启不心怀忌恨?

“好吧,本王能亲耳听到抚远侯说出这样的话来,倒是颇感欣慰,也算父皇没白疼你这一回。”李启话中藏话地说道,“不过,今日本王传你来府上,倒还是真有一件私事要烦劳于你,不知道抚远侯愿不愿替本王了结了这桩心愿?”

来兴儿抱拳应道:“王爷乃天下兵马大元帅,来兴儿甘愿为王爷效劳。”

“哦,是吗?”来兴儿答应得如此干脆利落,大大出乎李启的意料之外,“本王有言在先,这件事纯属本王私意,与朝廷军政无关,即使你办成了此事,也未见得有甚好处,你可要想好了。”

“在下冒昧地问一句,王爷要在下办的这件事可是与在下的西疆之行有关?”来兴儿见李启说得郑重,又想到他方才给自己来的那个下马威,不由得加了份小心,试探着问道。

“你猜得不错。若非父皇选中你潜往凉州办差,关于这件事,本王只怕还想不起要着落到你的头上。林树林大人,你还记得吗?”

李启挺身站起,走到来兴儿面前,盯着他的眼睛问道。

“林大人在东宫任太子左庶子时,在下就已与他结识,数月前,在下奉旨扮做王爷您,与林大人一同出使吐蕃,而今怎会忘却?”来兴儿毫不避讳李启挑衅的眼神,脱口答道。

“林树昔日在东宫时,虽任左庶子,对本王及诸位皇子并不负教导之责,可本王自幼多承他指点学问,与他实有师生之谊。”李启背负起双手,从来兴儿面前走开,边在殿中踱着步,边向来兴继续说道,“本王自从巴州脱困返京,听到了林树滞留逻些的消息,常常是食不甘味,夜不安眠,有心蓦得壮士暗中潜往逻些,将他从吐蕃人的手里解救回朝,却久不得其人。此次长安得以迅速收复,本王听说,你与你的一名兄弟事先潜入大明宫,擂鼓传讯,才动摇了吐蕃军心,使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