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部分 (第1/4页)

不妥,这里的对峙就要继续下去。

矮子里拔将军,正五品清流佥宪李佑排在在大学士之后、六部郎中之前,昂然入宫,又向西过了会极门,抵达武英殿。严格来说,这不是一次朝会,只能算临时碰面。

武英殿中,宝座之侧不知何时增加了一座金色屏风。不过众人都晓得,这屏风后必然是临时增添的归德长公主位置。今日确实亏得有长公主出面周旋,不然现在还僵持在午门外。

二十人立在武英殿里,显得有些空荡。不多时,珠帘后人影晃动,慈圣皇太后升了座。

行过礼后,徐首辅与彭阁老对视一眼,便由彭阁老上前开口。如今四个大学士中,徐岳是首辅,彭春时资历最深,杨阁老与金阁老都是这两三年的新进者,话语权比前两个差很多。

“圣母与群臣议事,未闻有公主参预者,臣奏请归德千岁回避!”彭阁老一开口,便出乎所有人预料,先提起了归德长公主。

李佑站位离彭阁老不远,闻言吃了一惊,猛然侧头望向彭阁老。

而彭阁老则以眼角余光瞥了一眼李佑,并且读懂了李佑的神情——归德长公主之事完全与你彭春时无关,你闲的蛋疼多这一句嘴么?

不知为何,一股报复后的快意涌上彭阁老心头,李佑这厮闲的蛋疼并坏他大事的时候还少了?老夫今日就坏他大事,看今日还有谁为他打掩护说情。

从道理上,彭阁老说的不错,国朝君臣议事,从来没有公主在旁边参与的。

归德千岁固然经常在文华殿出现,但那是天子读书讲学的经筵上,并非朝政议事,她来监督天子上课而已。

可今天她出现在武英殿君臣面议的场合,就是不合常理的举动了,不过刚才没有人往这方面去想,默认了眼下是个特殊时候。

既然彭阁老公然提了出来,糊涂是装不下去了,必须要有个明确说法。

众人确实没有什么道理替归德长公主说话。李佑大约也是有所顾忌,不敢公然挽留长公主在殿内参政。

殿内沉默半晌,金屏后传出了归德长公主的声音,“既然如此,别过母后与诸公!”

随即金屏后又有悉悉索索的响动后,恢复了寂静无声,应该是长公主已经出去了。

众人不像彭阁老这般,孜孜不倦的以阴谋论反复推测李佑。并看破了李佑与长公主之间的联系。只觉得彭阁老在这关键时刻有点小题大做。不过既然归德千岁已经主动走人了,那就没什么可说的。

下面该谈正事了…不得不说,殿中氛围很微妙。

说白了。大家进这个殿,就像两个绝顶高手各自发了压箱底大招后,仍然拿对方没办法。在不得不妥协的情况下谈交易来了,谈不拢朝政就暂时崩盘了。

殿里至少都是五品官员和资深御史,没有初入官场的小白,对此皆心知肚明。

微妙尴尬之处在于,前一刻还在高喊仁义道德、天理纲常,后一刻就开始生意买卖似的讨价还价,叫众人总是有些唏嘘。好在能站在这里的官员心理调节能力还不错,很快便适应了。

先要谈的是,把宝玺尽快收回。该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去。这东西一直在宫外搁置太不妥当了,万一出现什么问题,全都得担责。太后收回圣旨的议题,可以略微靠后慢慢谈。

又是彭阁老充分发挥了大学士的首领作用,一马当先侃侃而论,“李佥宪妄言天子宝玺,酿生宝玺离宫变故。有失人臣之道,请圣主从重处置!其余逼宫大臣,可罚俸为惩!”

殿里众人对此默然,钱太后的态度如此强硬,要解决绕不过去的宝玺问题。不牺牲李佑不行,他要光荣了。

这就是“带头大哥”的代价!在获得名满天下的巨大名气和声望时。常常也要承受被贬职的荣耀。在国朝,大规模谏议事件中,最激进的领头之人被处置仿佛成了一种潜规则。

没错,直言谏君后被贬职和廷杖一样,既是惩罚也是可标榜终生的荣誉,别的官员也都对此致敬,大明官场的心理就是这么怪异。

追其源头,大概是当年的官员们在某些情势下,既无力解救同僚,又舍不得同甘共苦、同进同退,故而渐渐的给被廷杖贬职的同僚套上一个荣耀光环进行褒扬,以此来消除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后的内疚,或者叫自我催眠。

动静越大,被处罚的越厉害。景和八年那次,李佑遭遇的贬谪属于非常轻得了,简直只算小儿科。依照这次的动静,和触怒圣主的程度,怎么也得贬为云南或者贵州的某个驿丞罢,运气好了能有个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