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 (第1/4页)

奏表送到许都,先一步看到奏表的曹操,当场就把诸葛亮的奏表撕了个粉碎,愤怒的起身吼道:“诸葛孔明村夫小儿,安敢自号为王,真是岂有此理,立即传寡人军令,举国之兵,征伐逆贼……”

气怒攻心的曹操,双目圆睁,话未说完,张口喷出一道血雾,仰身倒了下去。

“父王,父王……”曹操世子曹丕惊恐之下,慌忙跳了起来,冲到曹操身前,扶起倒地的曹操,大声的喊道。

“快,快传御医。”司空陈群紧接着对殿下的侍卫吼道。

经过御医的一番诊治,突然吐血昏迷的曹操,虽然醒转了过来,但精神萎靡,目光黯淡的他,显然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已经六十五岁的曹操,一生征战沙场,大小经历数百战,可谓是呕心沥血,劳苦功高,能够在人生最后的五年时间里,安详的度过,对于曹操来说,也算是一件幸事。

自从襄阳大战失败之后,曹操这几年,虽然一直在休养生息,但这跟他本身伤病,也有分不开的关系,这几年来,他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年初之时,就差点一病不起。

好不容易撑到十月,眼看病体逐渐好转,但诸葛亮建国称王一事,却又狠狠的刺激了他的神经,也让他升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现今诸葛亮称楚王,无疑是有了称霸天下的野心,虽然曹操占领着中原大地,占据着天然的优势,但他心中却也明白,朝中的名门世家,对于他们曹氏一族。始终存在觊觎之心。

多年来他谓之心腹。视为左膀右臂的荀彧,荀攸叔侄二人,就在他立国称魏王之时,就毫不犹豫的进行了坚决的反对,这事虽然很快被他镇压,荀彧叔侄也被他赐药自裁,但这一事对于曹操来说,却也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这也是他这些年来,虽然权高位重,也是名符其实的大汉朝廷主政之人。但他却再也没有萌发过,废帝称帝的念头。

此刻,躺在病榻上的曹操,神情低落的望着跪在榻前的士子曹丕。强撑着喘气道:“丕儿,为父命不久矣,如今天下未定,东有孙权,难有诸葛亮,此二人年纪与汝相当,但却皆是英武果决之人,汝虽未必迟钝,但实战驭人,只怕不如二人多矣。

“往后十年。汝所要做之事,就是稳立国本,结好孙权,破话诸葛亮与孙权的联盟,此二人和,则吾大魏危,此二人反目成仇,则吾大魏无忧,汝切记不可妄动兵戈,还需等待时机。切记!切记!”

“父王放心,孩儿谨记父王教诲。”曹丕擦着眼泪,悲戚的点头应道。

“汝要记住,兄弟同心,其力断金。汝弟曹植,文采斐然。善于理政,然其秉性高傲,但却并无野心,汝只需礼让三分,其必然倾心相助,三儿曹彰,勇武过人,乃吾曹家二代骁楚,可为中枢大将,施之恩威,即可让其臣服,切莫骨肉相残。”

曹操一口气说完,喘气之余,口中再次突出一口污血,精神也更加萎靡了下去,此刻他却紧紧抓住曹丕之手,一字一顿的道:“吾死之后,陈群,王朗、华歆、司马懿四人可谓中枢大臣,辅助汝总政朝纲,但汝一定要谨记,司马懿此人,才堪大用,切莫让其掌兵,以免生出后患,汝若记住为父遗言,十年之内,可保无忧。”

“父王教诲,丕旦夕不敢相忘,必然铭记于心。”曹丕伏首而拜,当他起身之时,赫然发现,其父曹操,已然病卒。

“父王,父王驾崩了……”曹丕伏首在地,叩首喊道。

曹操崩卒之事,犹如一阵风一般,短短旬日,便传遍大汉十三州,一时举国震惊沸腾。

诸葛亮虽然自号楚王,但他却并没有修建扩大楚王府,只不过是在原来州牧府邸的旧址上,换上一个王府牌匾而已。

楚王府前院大堂,依旧是商讨国事的中心,当曹操病卒的消息传到成都时,诸葛亮立即召集帐下文武百官,举行了盛大的朝议。

“今日召集尔等前来商议之事,想必诸位已经知道,现今曹操病卒,曹丕即位,举国必然震动,这对于我大楚来说,无疑是彩虹难逢的机会,寡人决议举国之兵,分两路伐魏,诸位有何建言,尽管直言便是。”

一身紫袍的诸葛亮,头戴冠冕,腰挎宝剑,昂首坐于大殿主位,举手投足,尽显王者威仪。

“启禀我王,俗话言,君亡伐其国,此乃不义之师也,还请我王三思而行。”尚书台左丞许靖闻言,却第一个站了出来,表达了反对之意。

听到许靖这般腐儒之言,诸葛亮不由蹙眉扫了一眼,低头进言的许靖,淡淡的道:“曹操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