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 (第1/4页)

“那是当然,谁叫我比你多出了四百多年的阅历呢。”孙露狡诘的一笑道:“你既然是以公职身份出国,当然就要为朝廷办点实事。待会儿我会分列出一张具体的名细任务给你。此外我还会给你安排一个助手一同前往欧洲。”

名细表?助手?该不会去次欧洲还要做任务吧。杨绍清忽然发现自己的这次欧洲之旅可能并不那么轻松。

第三十一节 宗族会议

事实证明无论孙露同意与否,杨绍清远赴欧洲的计划注定是要充满波折的。况且又是在孙露登基前夕这种极其敏感的时刻。因此当杨绍清当中宣布自己的决定时,杨家上下所受到的震动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差点儿给气背过去的杨开泰,当下便想打断这逆子的两条腿,好让他绝了到处乱跑的心思。至于杨母更是为了儿子如此恐怖的决定而伤心流泪。但杨开泰最终还是被众人给劝阻了下来。杨家很快就要成为皇族了。这样的家丑若是传出去的话,会让杨家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不过杨开泰虽然放弃了动用私刑的念头。却依旧不肯同意儿子去欧洲。像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家长一样,在遇到关乎家族荣誉的事件时,杨开泰不假思索地就选择了召开宗族会议。

由于杨家在南京本就算不上什么大族,能请到的宗族长辈自然有限。为了增加会议的分量杨开泰甚至将陈子壮、沈犹龙等岭南一系的官员也悉数请到了家里。面对杨开泰如此兴师动众的请来众多近臣,孙露也很是无奈。杨家作为准皇室,家中成员的一举一动必然关乎国家颜面。至于皇夫出使欧洲更是惊动朝堂的大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杨家宗族长辈与内阁的近臣真的极力反对这次出行的话。就算孙露本人同意了,杨绍清也不可能离开南京城半步。

因此当孙露在祠堂表示自己同意让杨绍清出使欧洲时,在场所有人的表情都凝固了。但他们很快就从惊愕中回过了神。继而暴风骤雨般的指责就都落到了杨绍清的身上。原因很简单,孙露是皇帝,皇帝是不会犯错误的。出错的只能是她身边的人。所以作为唆使皇帝做出不明智决定的杨绍清,顿时就成了众矢之的。

似乎早就意料到会发生这种的情况的杨绍清,在祠堂中表现得十分冷静。他以不卑不亢的态度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同样也以极其内疚的口吻向自己的父母道了歉。但他的道歉并不能让孙露身旁的那个伤心的母亲得到安慰。事实上从杨绍清宣布自己要去欧洲的那天起,杨母就一直伤心落泪至今。虽说杨母从未责怪过杨绍清与孙露两夫妻。但孙露仍旧能感受到杨母此刻对自己的埋怨。埋怨自己这个做妻子为什么要支持丈夫如此疯狂的举动。

对此孙露亦有自己的想法。就孙露本人来说她也不希望自己的丈夫远行去如此偏远的地方。任何一个妻子总希望自己丈夫能陪在自己的身边。因为孩子还小,因为去一次欧洲要花许多年,因为杨绍清现在是皇夫。作为帝王孙露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权利阻止杨绍清实现自己的理想。她更可以趾高气扬的指责杨绍清没有按照自己的旨意行事。如果她真这么做了,想必也不会有人指责她什么。但孙露最终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支持自己的丈夫。

杨绍清的执着无疑是促使孙露选择支持他的一个很大原因。而今日在祠堂之上他更是将自己的这份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始到现在作为众矢之的的杨绍清已经在众人面前跪了快有两个时辰了。虽说那日他在蕙露轩中已向孙露表明了决心。但此刻杨绍清所表现出坚决与执着,仍旧让孙露大吃了一惊。她隐约觉得杨绍清这么做并不是完全出于对去欧洲的执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现实情况的不满与失望。或许他对自己称帝的事依旧难以释怀。或许他对“庚寅事变”中所发生的一切依旧耿耿于怀。如果说自己的所作所为还可以用那特殊的出身来做解释的话。那陈子壮、汤来贺、罗同天、姚金等人在“庚寅事变”中的表现则是完全出乎了杨绍清的意料。他们曾经是他的老师、长者、同窗、好友,如今却一个个背离了当初的信念。杨绍清在这方面遭受的打击可以说远甚于孙露称帝的事。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才会如此执着于去一个新地方,找寻自己的理想。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此刻自己就算留住杨绍清,也只能留住他的人,而留不住他的心。况且日后宫廷中的政治角逐,以及自己日后可能在政治上做出的取舍,会比现在更为黑暗残酷。她不知道杨绍清将如何面这些事情,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就此同杨绍清越走越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算这次杨绍清去不了欧洲。以他的性格,他会选用其他的方式来寻求自己的理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