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光勇猛还没用,最重要的是“沉着”,即拿出切实有效的御敌之策来。

喜峰口开战以来,短短两天时间,已伤亡2000官兵,也就是说,一眨眼的工夫,两个团没了,平均一天要消耗一个团。

29军总共才九个团,如此打法,一个星期过后,宋哲元就只能做光杆军长了。

显然,继续死打硬拼是不行的,所谓“有招想去,没招死去”,脑筋不会急转弯,前面就只有死胡同。

日军能占有优势,是因为在喜峰口的后方建立了炮兵阵地。此地名曰白台子,它构成了对29军的一个重大威胁,必须除之方能后快。

既然白天的正面进攻受阻,为什么不把直线改成曲线,白天变成黑夜呢?

宋哲元断然定策:发动一次大夜袭,以彻底扭转战局。

带着宋哲元的手谕和方略,萧振瀛飞驰前线,主持召集了前敌紧急军事会议。

会上,仍然有人担心,前线刚刚经过激战,部队十分疲惫,突然发动大规模夜袭战恐力难胜任,但萧振瀛认为官兵仍保持着高昂士气,此时出击正当其时。

要说疲惫,鬼子也好不到哪儿去,弟兄们,打起精神,操家伙吧。

为了再鼓鼓劲,萧振瀛还亮出了物质奖励这一招。

生擒日军一名,赏大洋100块;砍死日军一名有据者(最好把脑袋给提回来,咱们是穷部队,吃不消冒功),赏大洋50块。

大家夜袭砍人的时候,记得数一数死鬼子的脑袋,这回可是有奖金的哦。

夜袭总指挥:“打虎将”赵登禹。

他的伤说轻并不轻,下地行走时仍疼得浑身哆嗦,可老赵端的是条汉子,咬咬牙,硬挺了过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此战性命攸关,吾必破贼!

3月11日,是29军进入喜峰口的第三天。

深夜11点,长城内外飘起了雪花,到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好汉们出发了。

在向导的引领下,赵登禹率队从关内潜出,沿着一条隐秘小道向白台子摸去。

夜袭部队均为轻装,但有一样东西不能少,那就是口袋,不做其他用途,就为了装鬼子的脑袋,回去发奖金可就靠这个呢。

进入白台子外围,鬼子们正在营房睡觉,第一个脑袋被装进口袋。

这叫开门红。

接下来,排排坐,吃果果,一个个轮着来。50元大洋一个,鬼子脑袋还是蛮值钱的哩。

千把人挨着户地屠牛宰羊,场面何其壮观,切倭人头颅,直如夜雨剪春韭!

对于这些鬼子来说,死了的也就算了,反正自己也不知道,管它呢。悲哀的是还有清醒的,比如正好走出营房想“唱个山歌”的兄弟。

放松完以后,回转营房一看,立刻傻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一群凶神,一片刀光,人人手里除了拎一口大刀外,还提着一个口袋,而口袋里装的竟然是同事们血淋淋的脑袋,这简直比“午夜凶铃”还要“午夜凶铃”。

惨叫一声,扭头就跑。

其他还没轮到的日军一听前面出了这档子事,也吓得七魂去了六魄半,立时作鸟兽散。

这位要说了,日本鬼子不是战斗精神很顽强的吗,怎么如此不禁吓。

因为他们怕砍头。

在日本人看来,人的灵魂附着于脑袋之上,脑袋搬家了,无论是做神,还是转世,都白搭。

所以,他情愿你用刺刀捅了他,也不愿人头落地。

一个小时过后,外围被全部肃清,赵登禹进入白台子。

白台子一战,是此次大规模夜袭的焦点所在,成功与否,全在这一战之得失,也就是说,烤全羊,已经快烤到最肥的那一部分了。

英雄们,拎着口袋上吧,你们将势如破竹。

不过显然,白台子的日军已有所准备。

外围传来的那几声鬼哭狼嚎,到底还是被他们听到了,听得毛骨悚然,听得脖颈阵阵发凉。但在夜袭部队已靠得很近的情况下,想到仓库里去搬炮弹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硬着头皮,集中机枪火力封锁道路。

大刀队随身带的口袋不少,却没什么重武器,一时竟被阻在路上,且伤亡很大。

一般情况下,这种场面很容易让人产生侥幸心理,以为会将对方挡住或是吓住,然而英雄是吓不住的,很快就有人从侧面匍匐前进,在接近敌人墙垣时,一把抓住机枪口,准备将它拖拽而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