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1/3页)

方面军,就难免会有困难。

其实蒋介石自己也未尝不清楚这一点。

第35章 烽火长城(2)

他曾对蒋纬国说,中国的黄埔军官必须降两级使用,比如原先当团长的,你只能把他看成是排长,当军长的,你就只能当他是团长。

所幸,除了正在长大的黄埔生外,我们还有其他“生”可用。

在国民党中央军里面,向有“陈胡汤”三系的说法,正好代表了其将领的三个流派。陈诚出身于保定军校,胡宗南毕业于黄埔军校,汤恩伯则是日本陆士的代表,后面这一系统的存在,恰是对“学生打老师”的一个有力旁证。

老汤虽看似邋遢,不讲究,与一般的“日本海龟”迥然不同,可人家留学东瀛,却的确学到了点真东西。

第13军的武器装备并不算好,所配备的山炮迫击炮根本无法与铃木旅团对抗,汤恩伯就采用反斜面战术,你轰,我就躲到山背后去,等你不轰了,我再出来。

反斜面其实不是什么新鲜战术,一般讲山地战,都会用到,然而当时很多中国的草根将领并不清楚,导致许多时候都在白白挨人家炮弹。

光会照搬教科书,那还不算什么,假如老汤只会这一招,就不可能在陆士毕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

善打运动战,是他在用兵上的一个最显著特点。

山地战和阵地战原本与此无缘,但正所谓兵无常形,你想“运动”,就总能找到机会。

白天不行,我晚上打。

老汤从各支部队中抽出机动兵力,组成大大小小的敢死队,白天钻高粱地,晚上出来四处“运动”。

这种变幻莫测的打法让铃木相当困扰,他曾担任过陆大教官,可是翻了半天教科书,也没搞清楚对手的战术究竟出自于书上的哪一章哪一条。

其实汤恩伯的运动战术并没完全脱离他在日本的所学所知。

日本人的战术思路主要来自于德国,喜欢迂回包抄,攻人不备,而老汤只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得更加灵活而已。

在扼制住铃木的进攻之后,他还要转入反攻。

电话急召罗芳珪。

罗芳珪不过是个团长,照理上面还有旅长师长,身为军长的汤恩伯只要下个命令即可。

但使用千里马是不一样的,必须特殊对待。

在老汤眼里,罗芳珪毫无疑问是匹千里马,也是此次反攻获胜的最大保证。

罗团长,我对你完全放心,完全相信!

我有一言相赠: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好汉倒在阵地上,即为军人光荣之归宿。

罗芳珪立刻率先杀了出去,并且锐不可当。

两千多人,打到仅剩四百来人,他自己也受了伤,由于通信中断,后方一度还以为这位勇将已经在战场上“光荣”了。

铃木没想到对手反击如此犀利,本能地想往后退上一步。

可是回头一看,惊住了。

不知什么时候,汤恩伯已抄到背后,把他的后路给切断了!

学长不知所措,学弟就笑了:运动战,还是不能脱离迂回包抄的老底子啊。

你目中无人,攻得太急,前后就严重脱节了,要不然我如何能找到机会断你后路?

铃木哑口无言。

这才发现老汤的厉害,然而已经晚了。

本来想攻南口的铃木自己却被围了起来,而且所有粮食弹药都到了要依靠空投的地步。

只好使尽浑身力气往外突了,可是突围并不容易,因为第13军虽然武器一般,但实在很能打。

《大公报》当时派战地记者实地采访,同样惊骇于第13军异乎寻常的意志和战斗力。

他们抓到一个细节,一个机枪连的连长,指挥几挺机枪在山头阻击日军,嘴里骂骂咧咧,意思是嫌机枪手打得太慢。

你们这么磨磨叽叽,鬼子都要冲上来了。(3-U-W-W)

过了一会儿,实在耐不住,正好旁边一个机枪手阵亡,他便接过机枪自己打。

这回倒是不慢了,不料打着打着,由于动作过猛,一不留神滑了一跤,结果骨碌碌地从山上跌了下去。

人跌下去,机枪却抱在怀里不肯放。

一个日军军官看到山上冷不丁掉下一个人来,吓了一跳,握着指挥刀就要上前看个分明,没想到这连长端得凶猛,他把机枪一放,竟然空手生生地把对方的指挥刀夺了过去。

倭刀在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