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 (第1/4页)

12月19日,他终于得到情报:傅作义已从河套出发,并到达了包头以西。

小岛马上就想到要先发制人。

不来这么一下子,他都觉得对不起自己——骑兵集团的机动能力太强了,不出去打一下,光缩在窝里,岂不要让人笑掉大牙。

集团长很快就组成了一支“讨伐队”,为了达到突击的效果,他特意封锁了消息,谁都不让知道。

12月20日,小岛亲自出城欢送“讨伐队”。

回来的时候,他嘴里一路哼着小调,可是还没进城,半路上便伏兵四起。

脑袋一片空白:中计了。

那个情报不过是傅作义故意“漏”给他的,为的就是调虎离山。趁“讨伐队”开门出城之机,平民装扮的绥军早已一拥而入,用“掏心战术”控制了城池。

好好一座包头城,就这么被傅作义从手中赚走,骑兵集团集团长哪里甘心,他立即呼叫附近的两支骑兵联队前来救援。

小岛不知道,其实傅作义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包头,道理很简单,就算他占领了,一座孤城又如何守得住。

此时的傅作义手执套马杆,要套的就是那两支骑兵联队,这就叫做“围点打援”。

与老傅比心机,小岛集团长还差得太远。

骑兵跑得快,进入伏击圈也快,不辞辛苦赶来的两支骑兵联队没多久就遭了殃。

傅作义动用了一支步兵师进行伏击,借助的山势地形也非常有利,基本上是骑兵冲不上来,他们却居高临下,可着劲儿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两支骑兵联队同遭厄运,一支被消灭大半,另一支则连联队长都没能逃得性命。草原之上,日军尸横遍野,失去主人后的东洋马狂奔乱叫,武器扔得到处都是。

12月21日,位于张家口的“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得悉后,急忙向包头增派了两个步兵大队。

傅作义在包头城内与日军进行巷战,连斗三天后,于12月23日撤出包头。

一天之内便搞残一个日本骑兵旅团,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也因此成为冬季攻势中最突出的亮点。

傅作义的声名迅速回升。三年前,你还可以说他只能打打伪军,三年之后,人家灭的是正宗日军,还是骑兵;三年前,他才刚刚从防守转向进攻,但那只是初步,三年后,他在进攻战上已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化整为零

冬季攻势结束了,可是事情并没有完,主要是日本人不肯就此罢休。

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吃了亏总要找补点回来,而且傅作义这样的人在卧榻之侧,你能睡得好觉吗?

1940年1月24日,日本统帅部批准了“驻蒙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中将的“八号作战”方案,即集中“驻蒙军”,采用车骑协同战术,一举摧毁傅作义的河套基地。

1月28日,冈部以原驻山西大同的第二十六师团为主力,利用骑兵和汽车的双重机动优势,发动了绥西战役。

在“驻蒙军”大兵压境的同时,内蒙古草原的气温也骤降下来,甚至连平地都被冻住了,这个时候要是脑子一发热,冲上去硬拼的话,无疑正中冈部下怀。

傅作义没有这么傻,他化整为零,把绥军分散成一个个小单位,实行职权下放,让各级将官带着队伍自个儿玩去。

傅作义化整为零、敌退我进的战术与八路军颇有神似之处不过怎么打,得关照在前面:你们要竭力避开公路正面和两旁开阔地,因为那里正对日本骑兵和汽车部队的胃口。

去哪里,得去乡村,去偏僻村镇,白天休息,晚上袭扰。

傅作义想得很好,但策略是一回事,实战又是另外一回事,日军跟在后面,并不是你想甩就甩,想走就走的,而且有的据点或防线也不可能不守,所以大多数时间绥军都不得不由游击战或运动战转为阵地战,从而蒙受了一定损失。

2月3日,冈部占领了河套的战略大据点——五原。

到此为止,冈部认为他可以收工了。河套这么大,也不可能把每块草皮都翻过来看一遍,连五原都拿了下来,当然就等于整个河套都扫荡过了。

五原离包头还有四百里路,远远超过了日军的可控制范围,因此按照日本统帅部的要求,绥西战役结束后,“驻蒙军”就要撤出河套,原来驻防哪里的还得去驻防哪里,可是你要让冈部就此放弃五原,他哪里舍得。

大部队不能留,那就留小部队。

2月中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