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 (第1/4页)

后来事情揭发,傅作义处理得也颇有人情味,只是将守桥将官撤职查办,解除他的军职就算了。

在孙兰峰攻城之际,董其武始终牢牢地据守着乌加河,使得日军就算搭浮桥也冲不过来,只能隔河对峙。

3月24日,“驻蒙军”主力到齐,依赖炮火优势才得以过河。

傅作义不能硬碰硬,便撤出五原,在附近跟日军打游击战。

小岛吉藏担任“驻蒙军”救援行动的指挥官,过河之后,他没有找到任何绥军主力部队的踪迹,而傅作义丢给他的五原完全成了空城一座,什么都没有,既没粮食也没人,倒是城外有很多游击队在不停地进行骚扰。

在这座城里,小岛根本就待不下去。他屡次给冈部发电报,要求放弃五原。

我们守着这座空城,既没吃的又没喝的,还整天担惊受怕,这不是武大郎射箭杆——发穷贱(箭)吗?

可是因为桑原及其日伪军被几乎全歼,冈部怕得要命,唯恐遭到追究,所以他怎么都不同意小岛立即撤回,巴巴地希望对方至少立个功,哪怕弄个小胜也好让他有所交代。

小胜没有,却出现了大败的预兆。

3月27日,傅作义掘开了乌加河南堤,五原一带成了泛滥区。由于道路淹没,日军连东南西北都分辨不清了。

见到棺材,“驻蒙军”司令官才掉了泪,终于决定放弃五原,“驻蒙军”最后是靠飞机引路才撤出来的。

五原之战后,冈部因责任问题而奉召回国,“驻蒙军”也限于兵力不足和给养困难等原因,再未能对绥西发动大规模攻势。

3月28日,傅作义回到五原。

当春风从草原吹过,不知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自“七七事变”后,草原英雄再次崛起,绥军之基业亦从此处开始重新奠定。

第40章 时光倒流

冬季攻势的结果反映了当时正面战场的一个真实状况,即中国军队无力作决定性反攻,而日军因侵占的地方越来越多,可以使用于中国的兵力也已达到极致。

说得更明确一点,就是大家都很难。

继续赌

根据史学家黄仁宇提供的数据,到1939年,日本直接军费已达六十四亿日元,为开战之初的两倍,全国收入的一半以上转瞬化为乌有。

石原莞尔曾经说过,如果中日爆发全面战争,至少须耗用军费五十亿日元。现在看来,“唯一战略家”估计得还是太乐观了,事实是,已经超过六十个亿砸下去,却仍然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到1939年年底,由于国内的军工生产不敷需要,日本政府甚至把用于学校军训的步枪都收集起来运到了前线。

日本在东亚的一家独大,无疑是对“九国公约”的公然挑战。英国因欧洲战场的牵制,在大多数时间内还只能保持沉默,甚至妥协和退让,美国则再也按捺不住了。

1939年,美国国务院正式通告日本,废除了“美日通商条约”。这个条约于1911年签订,实际上要1940年1月26日才到期,可是美国人不管这些,直接挥起刀斩了下去。

这一刀可太狠了。要知道,当时美国产品占到了日本总进口物资的四成以上,而且很多大宗战略物资,像石油钢铁之类,都非得从汤姆大叔手里才能买到。

自此,日本不但要对付中国和苏联,开战名单上又加入了英美,不知不觉间,已经是仇敌满天下。

细数手上的棋子,日本统帅部才发现自己在中国陷得有多深,如今要想拔出脚来都非易事。

赶快撤掉一些吧。

军部制订计划,预计分两批撤,第一批是到1939年年底,将关内日军由八十五万减至七十万,第二批是到1940年年底,由七十万减至四十万。

第一〇一和第一〇六师团的复员,实际就是首批撤兵计划的一部分。可是这个计划遭到了“中国派遣军”的强烈反对。

如今的“中国派遣军”可不得了,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华中的“华中派遣军”、华南的第二十一军都由其直接指挥,也就是说,只要是在华日军都得听它的。

日本军部又怎么样?同样得礼敬三分,所以首批撤兵计划刚开个头,就执行不下去了。

“中国派遣军”的司令官是西尾寿造。他的上位,几乎就是干得好不如关系好的现实缩影。台儿庄打成那个鸟样,可只要有人罩着,人家的仕途在小小弯曲一下之后,照样可以坐着火箭往上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