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 (第1/4页)

滋阴清热。

4。邪热郁蒸证

症状: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泻火,清利湿热,适用于邪热郁蒸所致的汗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糯稻根清热利湿,敛阴止汗。

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

【预后转归】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时间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会减轻或消失。

【预防调护】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汗出之时,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擦干。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临证备要】

1。明辨伴随症状,整体调治。汗证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证同时并见,也是虚劳、痨瘵、失血、妇人产后血虚等病证中的一个常见症状。中医对其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若辨证用药恰当,一般均有良好的疗效。

2。辨别气虚、阴虚、血瘀,重视活血化瘀。一般情况下,自汗多属气虚,盗汗多属阴虚,但也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准确。临证还可见瘀血引起自汗盗汗者,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竞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故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渐受重视。

【医案举隅】

叶某,女,17岁,学生。1975年1月23日初诊。

自幼即患盗汗,平时傍晚面部升火,手心灼热,寐中出汗,胃纳甚差,每餐进食二两,多食即腹胀,嗳气,大便干燥,二三日一次,口干黏而苦。舌苔薄腻,脉细数。胸透:两肺无明显病变,心膈无异常。治拟滋阴清热,润燥通腑。

处方:元参12g,北沙参12g,制川军6g,知母12g,瓜蒌皮9g,大腹皮9g,青陈皮各9g,佛手6g,6剂。

二诊:1月30日。大便已润,略有泛恶,入暮升火,手心汗出而凉,口微苦。再守原意。

原方去北沙参,制川军改为4。5g,加地骨皮12g,6剂。

三诊:2月6日。面部升火烘热已减,盗汗已少,胃纳渐香,午餐可进三两,但大便干结不爽。苔薄腻,脉细。阴液渐复,内热渐清,肠燥未润,再予滋阴降火润腑之法。

处方:元参12g,北沙参12g,制川军6g,知母12g,瓜蒌皮9g,大腹皮9g,地骨皮12g,白薇12g,青陈皮各9g,7剂。

按:本案证属盗汗,阴虚而致虚火旺,因肺胃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肺胃阴津,需标本兼治,予养阴、清热、润燥、通腑之剂。大便已通而虚火未退,加入养阴清虚热之品扶正祛邪。阴液渐复,内热渐清,肠燥未润,则可复用滋阴降火润腑之法,切忌通腑过度。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黄文东医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古代文献精选】

《济生方·诸汗门》:“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褥等病,皆能致之。”

《医学正传·汗证》:“若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溅溅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医宗必读…汗》:“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

第七节肥胖

肥胖是由于过食、缺乏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