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部分 (第1/4页)

而在滹沱河的对岸,日月王旗已经在一处高地高高飘扬。高地下方的滹沱河北岸,在距离河滩不足百步的地方,展开了两个步兵方阵,一共六千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披着银光闪闪的盔甲持着一丈多长的长枪,排列出了七列横队(就是所谓的方阵),周围还有弓弩手和刀盾手遮护。大阵后方,则是几千没有披甲的北明军步卒正在修筑营垒。还有约两千黑衣骑兵散在大阵和营垒左右。此外在日月王旗所在的高地周围,还有牵着马的银甲骑士。

“大汗,逆明军正在扎营,他们的人数仿佛不到两万,而且还有陈贼的日月王旗……”

担任了万人队长的钮麟,站在一处修建的非常结实的望楼上,遥指着河对岸的军阵,对刚刚到达的忽必烈汗说。

“那是什么甲?怎如此耀眼?”忽必烈一下就被北明军步卒的钢甲给吸引住了。

“似乎是……钢甲!”钮麟道,“那么亮可不像熟铁,肯定也不是熟铁镀银的。”

怯薛长安童提醒忽必烈道:“大汗,有细作报告过,明都府的不少铁匠铺都钢甲出卖,他们称板甲,是用纯钢打造,每副索价1000贯到1500贯……”

“1500贯!?”忽必烈翻了翻眼皮,他娘的这还是甲么?这是在往身上穿金子啊!眼前的6000人中至少有4000人穿着这种亮晶晶的甲,哪怕按照1000贯算,也得要400万贯!

一支几千人的军队就花几万贯买盔甲,这陈德兴也忒豪阔了吧!?

“他哪儿来恁般多的铜?”忽必烈脱口就问。

安童道:“大汗该问他哪儿来那么多的钢!”

忽必烈一愣,细心之下,也觉得有理。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

一副甲起码30斤重,4000副甲就是12万斤。12万斤的钢!12万斤的铜好弄,12万斤的银也有法子搞到手,哪怕是12万金的金子在窝阔台大汗的时代,和林城的府库中也是有的——和林一度储存着大量劫掠来的金银,但是在乃马真后和贵由统治时期,却把大部分金银挥霍掉了。可12万斤钢……哪怕是大蒙古国,也从来没有储备过如此多的钢!

“他们哪儿来的钢?”忽必烈问。

安童道:“臣问过军中的铁匠。他们认为逆明有一种炼钢秘法,可以一次炼出大量的钢!”

炼钢之术素来是铁匠们梦寐以求的,所以蒙古军中的铁匠猜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炼钢之术……”忽必烈连吸几口凉气儿。蒙古东道的勇士使用的弯刀上都不一定有钢刃!北明居然就把钢打成盔甲穿在身上了,这只能说明他们的钢产量很高,远远超过大元和宋国……

“大汗,要不要派勇士渡河去试探一下?”钮麟望着对岸披钢甲的明军,吞咽了口唾沫,仿佛想要冲过去抢上几副!

“试探?”忽必烈摇摇头,“不用……对峙一阵子再说吧。只要拖过10日,汴梁、洛阳便可尽入吾手,到时候便是不战也可。另外,多派几个千人队绕到敌后去,也别靠近燕京,便在保定路和燕京路南部烧杀一下即可。”

陈德兴的钢甲、大炮虽然很不易对付。但是在部队机动性的问题上,蒙古人还是占了绝对优势。哪怕正面硬扛打不赢,还可以利用骑兵机动与敌周旋,去断个粮道,骚扰一下敌后,迫使敌人退兵什么的。所以忽必烈并没有和陈德兴决战的想法,现在的隔河对峙,不过是在吸引陈德兴的注意力。陈德兴如果要强渡滹沱河,忽必烈还可以再往南退。总之不和陈德兴正面交锋就是了……

第459章决战前夜

“九斿白纛?忽必烈来了?”

滹沱河北岸,陈德兴看着河对岸蒙古大军营中的金顶大帐和九斿白纛,很是惊讶。

“对岸的兵马好像也不少,看营地的规模总有七八万吧(实际上只有六万人)?但是部署却是沿河防守……若是这样对峙到年底也不错。”

他思索着说着,忽必烈的兵马比他多几倍,却摆出一个严防死守的架势,显然没有决战的意思。这仿佛是如了他的意……能把围攻李璮的兵力调出七八万,也算对得起他的这位岳父老泰山了。

“呃……大王,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吧,蒙古人的七八万人都是骑兵,正面打不赢还可以绕到咱们背后去烧杀。”

临时兼任着这支南下支队军师的郭侃提醒道。他和蒙古人混久了,又一直在打仗,对蒙古人在战争中常用的各种手段战术,是再了解也不过了。

蒙古人打仗最大的特色是不争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