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他自认为做得万无一失,言语里颇有邀功的意味,林旭听了,却暗骂一声饭桶。我在明敌在暗,严广志做事这么大的阵仗,是生怕暗处的凶手听不见风声么?他正欲发作,抬眼看见严广志那一副点头哈腰的惶恐样子,满肚子火气便发不出来了——小小的九品芝麻官,官位还是花钱捐的,能指望他有多大能耐?

身边的两个帮手,一个刚愎自用像极了他主子,一个蠢笨如牛完全摸不清头绪,林旭从仕至今,第一次体会到了焦头烂额的感觉。

他有些烦躁地挥了挥手,沉声道:“行了行了,严大人也陪同了一天了,就先下去歇息吧,明天一早我与邵将军一同去那户人家看看,到时候还请严大人带路。”

严广志忙不迭点头应下了。

张家是林旭手头仅剩的线索,然而他却没想到,早已有人捷足先登。

明国开国百年有余,本就是马背上打下的江山,从太祖至今一直重武轻文,时间长了难免出现武将专权的局面,光是武将蓄意篡位的事情就发生了好几次。到了高祖这一辈颁布新政,专门将明国的军队分为两支派系,兵权分别由镇南大将军和定北大将军执掌,这才挽救了一直以来对皇室不利的局势。

如今的镇南大将军曹显是赵恒的亲舅舅,赵恒早年下军中历练,便是投了自家舅舅麾下。曹显戎马一生,算得上是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只是膝下无子,便将曹氏一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赵恒身上。无奈赵恒对于行军打仗还勉强有些天赋,但涉及权力斗争便少了一份机警,总是仗着自己的身份耀武扬威。曹显深知官场诡谲,平日里没少对他耳提面命,赵恒嘴上应着,离了曹显却依然我行我素,十分张扬。这次赵恒回京探望曹贵妃,曹显再三叮嘱他要低调行事,可赵恒非但不听,反而在一路上大肆招摇,这才着了人家的道。曹显大半生的经营毁于一旦,整个人顿时如同苍老了十岁,当即就大病了一场。

他毕竟是半生杀伐决断的人,痛定思痛之后,便下定了决心要找出这幕后之人。杀害赵恒的凶手一点线索也不曾留下,得手之后便干净利落地全身而退,像是全无迹象可循,但曹显却知道,越是平静的背后,就越是暗含风浪。赵恒是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凶手究竟是受了谁的指使,现在又在哪里?朝中党派林立,每一个人都有动机对赵恒下手,幕后促成这桩刺杀的到底是谁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不光让曹显困惑,也让文帝焦头烂额。

曹显请命让邵千钧协同查案的折子还在手边,文帝怎会看不出他的愤怒?赵恒平日里再是跋扈,也终归是文帝的亲儿子,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饶是被宫廷争斗磨得心如铁石的文帝,也生出些身为人父的哀戚来。更何况,天家威仪,哪容得下有人随意挑衅?不论这件事情背后的主谋是谁,此人今日既然敢谋害皇子,明日就有胆子逼宫篡位,注定是留不得的。文帝看了折子,又被哭得肝肠寸断的曹贵妃求了半日,索性御笔一挥,应允了曹显有些逾矩的请求。

曹显会这么做,也算是情理之中,不过随后赵慎递上来的折子,却让文帝吃了一惊。都说知子莫若父,赵慎平日里可不是这么热心肠的人。

虽然疑惑,文帝到底也是准了。赵慎极少关心朝堂上的事情,若是这次能将心思花费一点在这些正事上,文帝倒也乐见其成。

较之宁王和镇南大将军主动请缨的态度,朝堂上的臣子们就要明哲保身得多。谁都知道这案子是件苦差,皇子遇刺,背后牵扯的实在太多,哪是一般人所能置喙的?当日金殿之上,多少人义愤填膺,被这样惊天的噩耗所震慑,但一到文帝真要派人去查案就通通噤了声,生怕这个麻烦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文帝严厉的目光如刀子一般扫过了群臣,看着这些瑟缩的国之栋梁恨铁不成钢,半晌忽然瞥见了角落里垂首不语的新任刑部尚书林旭。

这林旭向来是朝堂上的一个“另类”。若是换了旁人,为官多年总有个亲近的同僚好友,但林旭不同,他平日里不善言辞,来来去去孑然一身,仿佛真的只是金殿上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可若真的只是点缀,又怎么会一路平步青云官至刑部尚书?林旭虽然话不多,可总能在关键时刻冒出那么些点子来叫文帝眼前一亮。这样的人,反倒比那些整日举着斛板拍马须溜的人强上许多。

文帝目光一转,心下就有了计较,立刻拍板决定此案由林旭全权负责,邵千钧从旁协助,接着又御笔一挥,颁了一道密旨给赵慎,令他密切注意此案动向。

林旭一行领了旨就快马兼程,足足花了十天时间才赶到丰县。

丰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