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3页)

第 47 章

(四十四)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于范阳起兵,挥师南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家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叛军锋芒所向处,州县望风瓦解,县丞或逃或降,直如摧枯拉朽。

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匆促抵抗,守城兵士未经沙场,听得叛军号角鼓噪之声,授甲不得,土崩瓦解,降者近万人。安禄山乘胜西进荥阳,攻破博陵、蒿城,并下巨城、灵昌。天策兵马使徐长海领兵出征,在荥阳与安禄山军交战数日。十二月,荥阳陷落,徐长海殉城。安禄山长驱直入,兵锋直指洛阳。

至同年十二月十三日,仅仅三十五天,东都洛阳告破。天策府副都统秦颐岩在东门孤军奋战,身中数十箭而亡。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于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其年六月,因听信杨国忠谗言,玄宗令驻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迎战,十八万官军于此战一溃千里。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玄宗仓皇率部分皇族与朝官逃往成都。

李承恩也在受诏同往成都之列。

天策将士在洛阳城战里伤亡甚重,又在潼关遇败,撤守长安,李承恩此刻也在长安城里。玄宗匆匆弃京城出逃一事,若被守城将士知晓,必然人心生变。危急之刻,朱剑秋便想了个不算办法的办法。

而这个办法,还需得一人相助。

“收到你的信我就过来了,这兵荒马乱的,可冒了好大的风险。”景三夸张地伸个懒腰,抬抬下巴示意李承恩把旁边的铜镜搬过来,“行啦,别苦着脸,这次不收你钱。也算是为国为民尽点心,好人难做啊。”

他说话的时候手底没闲着,把不知什么东西往朱剑秋脸上涂抹,又粘了些须发上去,忙活了快有小半个时辰。

“收工。”景三描完最后一笔,收回了手,左右打量朱剑秋一番,颇为满意地点头,招手让李承恩过来看,“是不是很像?能混过去吗?”

李承恩眨眨眼。面前的朱剑秋转瞬间换了张脸面,赫然与玄宗一般无二,连额角皱纹、鬓边须发都如出一辙。朱剑秋的权宜之计,便是由他假扮玄宗留守京都,或许还可拖延些许时日,令皇帝能安然抵达成都。

景三左右上下看了一圈,摇摇头叹气:“军师没学过缩骨之术,身形上还是有些不像,只能多穿些宽大的衣服。”

“尽人事听天命。”朱剑秋微微一笑,声音倒还从容。他转向李承恩,似乎有一瞬间的犹豫,而后开口:“有件事一直瞒着统领。从前建宁王的诸般谋划,我也曾参与其中。”

李承恩心头一震。

“军师……何以至此?”连日里变故太多,他心里千头万绪理不过来,却见朱剑秋轻轻摇头,眼里犹带笑意:“太过聪明和自负的人,大约都不是什么好人。建宁王如是,我亦如是。”

他起身,换上了早已备好的黄袍,不知是不是因为易容的缘故,脸上看不出什么波澜:“我师从长歌门,昔年一同修习的,有师兄弟三人,都极擅筹谋。那时少年心性,倚仗才学,无不想在这万里山河里好好作为一番。”

“师兄翟季真,心性沉稳,于江湖诸事最是上心,后来去了浩气盟。我则志在护佑百姓,为国尽忠,蒙统领不弃,纳为天策主簿。而师弟徐归道,出师后久久不见踪影,直至多年前我才知晓,他拜入安禄山帐下,为其幕僚。”

他慢慢整理好服饰,走出宫门,立在高高的台阶上俯视整片宫殿。皇城里比平日冷清许多,偶尔有往来宫人也是行色匆匆,一脸大难临头的惶急。李承恩依稀间听见他低声笑了一笑:“那时我就知道安禄山有不臣之心。徐归道心志最高,他肯去做一个小小幕僚,定是为了往后,能有襄助主子开疆立国、运筹决胜的时日。所以我与建宁王一同筹谋,想着应可阻止他的谋划,谁知……”

朱剑秋微微仰头,午日高照,光线有些刺目,他抬手遮了遮眼睛:“天意难测。”

“军师错了,不是天意难测。”李承恩截口道,眼里冷光一闪,抬手点了点胸口,“是人心不足。”

朱剑秋无声一笑。

“咳,”景三适时地清清嗓子,“我说统领大人,是时候该走了。再耽搁下去,安禄山攻城的大军围上来,就万难脱身了。”

李承恩与景三一道离开的时候,回头看见朱剑秋正缓缓走下长阶,他身上穿着玄宗的服饰,一身气度庄严得仿佛帝王。李承恩心里清楚,这大约是他最后一次看见天策府的定国军师了。

开元十五年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