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页)

一嗓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谢天谢地!

第七章

?《风语者》是香港导演吴宇森进军好莱坞之后的重头戏,不必说片中那些战车的数量,也不必说出动的飞机数字,更不必说动用的摄影机和胶片,单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就注定了它惨败的命运。

我是在上个星期得到这部影片的DVD的,对于吴导的这一记重拳出击,我抱了很大希望。因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让人对战争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后情况却高开低走

。《珍珠港》除了十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乏善可陈;《黑鹰降落》从头杀到尾,几乎变成了军事迷最爱的纪录片。看完一班庸人在华山上以黑虎掏心对白鹤亮翅达一个春季之久后,我热切地期待着吴导的“一剑西来(香港于美国之西),天外飞仙”。

作为一部大片,《风语者》的故事线索相当糟糕,根本不利于吴宇森手法的展开。挑选吴宇森出任导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点是: 他过去所拍摄的“英雄片”,感人至深地表现了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伟大情谊。比如说《喋血双雄》,里面表现的男人之间的友谊,只能用“令人泣下”一词来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对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向往之情。而《风语者》讲述的刚好也是这么一个故事。

惟一的一点小麻烦在于,在情节的设置上,《风语者》里有两对男人。这只是个小问题,然而它所引起的后果却是致命的。我们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现了一段三角恋,而且三角关系以明线形式出现,这就导致了《珍珠港》永远也成为不了《卡萨布兰卡》。因为在战争片中,要明确地讲清楚一段三角关系,浪费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还会影响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战争场面的刻画力度。

《风语者》的情况更糟糕,两对男人形成了抢戏的局面。我们可以确定,如果是在小说中,这种两两呼应的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时多的电影中,均分戏份于四个人,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谁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够的时间去表现?尼古拉斯·凯奇毫无疑问的是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现出一种病态的战争综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与印第安战友的友情发展表述不充分,这就导致最后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战友是密码员,凯奇的任务是保护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军生擒的时候杀死他。这一点本身就很有张力了,能把这一组关系表现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组关系也出现在影片中,而且没有什么对比和不同,形同虚设。这就造成了浪费,情节变得一点不紧凑,东写一下,西画一笔,让人生厌。

影片最后,凯奇作痛苦状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开口对我朋友说:“《上海滩》,我要去法国。”朋友大笑,我们飞快地关掉机器,一致决定赶快忘掉这部片子。

第八章

?巨片《珍珠港》5月25日在美国本土上映,和菜头在6月的第一个星期里,坐在自己的书房里观赏了该片的影碟。

《珍珠港》单是预算就达1亿4500万之巨,是人类有史以来造价最高的电影。(要是给希望工程该多好啊!——菜头注。)这就让人想起了铁达尼号——人类最伟大的一艘轮船,在它的处女航上就沉没了。因为这个联想,在观赏《珍珠港》之前,我就怀着悲观的宿命观点,

觉得这么昂贵的东西,下沉的速度估计会更快。看了以后,果然。

还是先介绍一下情节吧,这是惯例。拉夫和丹尼是两个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喜欢飞行。长大以后,都成为了美国空军。拉夫高大英俊,和一个叫艾维琳的女护士相爱了(后文中简称为小艾)。而世事正如油漆匠尼古拉在《虎口脱险》中说的那样:“但是,战争爆发了,把他们分开了。”由于二战的爆发,拉夫被美国政府拉伕拉到英吉利去了。(由此可见美国人取名的高明——菜头注。)二战初期,卑鄙的美国人大发战争财,又怕战争结束得太早,所以派飞行员作为所谓志愿军支援英吉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拉夫就被糊里糊涂地拉到大西洋彼岸去了。

不想成为王牌飞行员的飞行员不是个好飞行员,拉夫就是这么做的。他却并不知道,只有活下来的王牌飞行员才是王牌飞行员。如果你死了,就只能是英雄飞行员,因为不利于美国人吹牛。拉夫在一次激烈的空战中,被德国人揍进了海里。从影片上看,他到水里以后都还在尝试开机舱门。因此,看到这里,拉夫就算死翘翘了。

花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